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如何求道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现在讲“默而得之”,默默然在那里打坐,这是一个外形啊,这个道究竟是哪个成的?“而性成之者得之”,成道也是自性,所以性成无上道。这一句话在佛经里经常用,出在哪里呢?老实讲,出在东方文化《易经》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打坐得定那个定,是所定的一个境界,而能定的是谁呢?能定的是自性的功能,自性到达了如如不动。所以中国《易经》的形容,“成性存存”,这等于佛学的如如不动。“道义之门”则是道的境界。所以说“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所以得道、成道的是谁?还是自己自性的作用。

“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得了道以后还起不起用呢?还入不入世呢?当然更入世了,那个人世是“知而忘情”,智慧更多,是般若的境界。般若有文字般若、境界般若,得了道的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你说我们现在没有得道的人,整天脑子想得都失眠了,那得了道的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岂不是要十个脑袋来失眠吗?不会的,因为“知而忘情”,一知便休,思想智慧在他的心境界里像浮云一样,像香烟一样,飘过来就没有了,不留情。

我们大家都是忘不了情,想到自己那个孩子在美国留学,又没有买栋房子给他,怎么办啊?唉!三十岁还不结婚,又找不到对象,跑来说老师啊拜托你,你这里女学生多,介绍一个。我说我素来不做媒啊,我也不想吃太阳饼,这是个人的自由啊!所以哪个人对儿女忘情了?都没有忘情。太上忘情就得道了,忘情很难,情比欲还难忘掉,情空不了,哪能够得道啊!“知而忘情”,忘情不是绝情,绝情是小乘罗汉,菩萨的大慈大悲是多情到极点,但是“知而忘情”,慈悲过了,念头留都不留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行。

上次讲到关尹子说的“知而忘情,能而不为”,譬如说神通是道之花,不是道之果,一切修行证果离不开这些花朵,但是要记住,不要管花朵,因为原则是“知而忘情,能而不为”,那才是真知真能,才是得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关于“能而不为”,我常常告诉学经济、学财政的同学,你们的经济学啊是书本里学来的,我的经济学是钞票习来的。我也常常跟工商界的头子们讲,你们有赚钱的经验,有没有赊本的经验?当然没有。没有的话,你就不算完全,我是全都经过。我说我的经济原则是,今天赚了一百万用掉了,才算赚钱。我看你们钱很多,一毛钱都舍不得花,那你比没有钱的人还可怜,买黄金放在家里怕被偷,放银行,利息降低怎么办?一天到晚在那里发愁。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一毛钱都没有,睡觉都安稳。这就说明一个道理,真有钱的时候忘记了钱;同样的道理,真得道的人忘记了道。如果还觉得我得道了、我成道了,这就完了,可能精神有病!

所以“真知真能”的人,等于是无知无能,因此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开始,到最后一句结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什么都没有,这是“天命之谓性”,这就是道,空的。所以佛讲空嘛,这是“真知真能”,得了道。

“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那么你说得了道的人,忘情而不为,无为,这是“真知真能”,等于无知无能。讲话也好,做事也好,慈悲也好,该做的都做,心中不留一点世俗的感情,做过了就忘了。如果做了善事自己还记得,那还叫善事吗?你那是做生意,投资赚钱,想求功德嘛!真正的大功德心中是没有事的,救遍了天下人,自己心里都忘了,连天下都忘了,何况人呢!那是道了。

所以得道的人,看这些荣华富贵,“聚块也,积尘也”,这个地球不过是泥巴堆拢来而已,是一点一点尘土累积起来的,几十层高楼也是如此。“虽无为而非理也”,虽然得了道,一切无为境界,看起来好像有个道理,又像是没有道理,似乎都在对与不对、可与不可之间。

下面接着要看《周穆王》这篇了,这一篇说的是神话,但有很深的哲学道理。周穆王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再提,唐诗里也有关于他的诗文。

讲到唐诗,我讲一个故事,在我们跟日本人作战时,很多韩国人流亡到中国,都在我们军校培养,李承晚也是我们“老总统”培养出来的。抗战一胜利李承晚就回去了,后来当总统,他跟中国感情很深厚。李承晚有一次做寿,“老总统”叫秘书拟一副寿联给他,秘书作了很好的寿联,不过不是那个味道,因为“老总统”和李承晚的感情不是别人能够了解的。结果“老总统”自己写了一1副,就是唐王勃送别友人杜少府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得好极了。后来“老总统”过世了,据说棺木里还带一部《唐诗三百首》,那是我们小时候一定要背的书。

下页:周穆王篇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