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如何了解道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 閻庢稒顨呰ぐ锟�: 闁告鎷�闁靛棌鍋�闁告鎷� )

上次讲到有关修道、修养的境界,我们不要轻易放过,再把它重复一下。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大家很多研究佛学的,等于《金刚经》里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性的修养是“无居”,没有一个呆定的点。譬如我们学佛的人,打坐念佛,或者做什么工夫、守哪个窍啊,都已经执著一点有所居了。真正修养的境界,是没有固定的。

“形物其著”,此心清净灵明地应付外面的世界,外面事情一来马上起作用,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跟佛学的道理一样。真正修道不是死的,要能够起用,“其动若水”,就是像水一样那么活泼,永远挡不住的,非常灵活。“其静若镜”,打坐这个修养就是静态,但静的时候不是昏迷的,是心像个明镜,一点渣滓都没有。“其应若响”,如洪钟一样,有叩则应。

“故其道若物者也”,所以这个道像什么?宇宙万物是自然的,成长很自然,生灭也很自然,所以心物都是同一个道理。为什么道同一切物是一样的?“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宇宙万物与人常会违反了自然的法则,与道相违背;而道则无所不在,和万物并不相违。

所以“善若道者”,这个“若”的意思是如,是好像,不过在古文里有时是“这个”的意思。所以善于懂得这个道理、有了道的人,“亦不用耳,亦不用目”,听的时候不是用耳朵,看的时候不是用眼睛,“亦不用力”,乃至于用力的时候并不是用力气,可是能够达到目的,这是气功了,“亦不用心”,不用妄想的心。

关尹子继续说,“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修道的人,假使用眼睛、耳朵来求道,“形智”,用形体、用后天的知识来求道,就违反了道。所以道这个东西很难了,你怎么去了解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两句话我们晓得《论语》里用过,是孔子的弟子赞叹孔子。不过在这里同样的文句是说这个道在哪里呢?好像看到在前面,有一点点看到了;再研究一下,不是这样,所以在前在后捉摸不定。不过,这样一来啊,就违反了“无居”,而变成“有居”了。实际上它无所谓前后、中间、内外,道是无所不在的。道能够用,我们讲戒定慧,在体的时候万缘放下,而在世间法则一样都不丢。因为起行的时候,有六度万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不是万缘放下,是万缘提起。要在一切处、一切事都能够起用,不然不叫做道,否则你成道有什么用?你成了佛又怎么样?

所以“用之,弥满六虚”,道不是不可以用,越用越出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六虚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就是六个方面的虚空都充满。“废之,莫知其所”,如果放下了,什么都没有,了不可得,本来无一物,就是这个道理。

“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这里要特别注意啊!后世研究中国的佛教,发现佛法进入中国后被道家儒家融化了,都是一样,因为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列子》中这句话是说,道这个境界,不是你有心去求而远,也不是无心去求而近,所以“有”也不错,“空”也不错。但是“空”的境界抓住也错了,“有”的境界抓住也错了,所以佛学加一句“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里道家的道理也告诉我们了,这是我们固有的文化,是在佛学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就有的哦!

譬如我们儒家也这样讲,“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这一句话,就是《中庸》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没有离开过它,“可离非道也”,可离开的就不是道,不修就没有道了,这个不叫做道。因为道你修它也在,不修它也在。你说那我何必修它?但是你不修行,就不会跟道的光明面合起来,走的是道的黑暗面,所以错了。修是恢复它的光明面。

《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著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作的,曾子是子思的老师。这两篇论文,本来是中国文化宝典《礼记》中的两篇,包括三民主义所引用的“大同”章,也是《礼记》里《礼运篇》的一节。到了宋朝,一些宋儒把《大学》、《中庸》两篇抽出来,配上《论语》、《孟子》,叫做四书,这是四书的来源。

我也讲过《大学》、《中庸》。原本的《大学》与现代流通的不同,因为原文被二程及朱熹重新编辑过,叫做今本,但有颠倒之错,因为古本《大学》次序并不是这样子。所以我在这里讲的《大学》是照古本讲。如果照二程及朱熹的今本《大学》来讲,中国文化有错,观念更错。

最近外面流行一本书叫《来自地心》,书名翻译得不好,有位同学是《时报周刊》的编辑,他说当时如果用《来自中土》就比较合适,因为中国并不在地心呀,不过,是世界中心的意思。看过这本书的朋友说,书中说中国大陆搞成这样是受儒家思想影响。他说,这是什么话嘛!真是狗屁不通,只要把《论语别裁》给他看了就会明白。所以很多人误解了中国儒家的文化,因为宋儒编的《大学》、《中庸》并不足以代表孔子的思想。

其实孔孟的思想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部,只能够说代表一部分。不过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里等于五个指头里的大指头,用得比较多,有力气;但是整个的中国文化,不是只在于儒家。结果中国人一提中国文化就指孔孟之道,唉!真丢人!《老子》、《列子》、《庄子》,是属于道家系统的思想,乃至墨子的社会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比重也很大。事实上,政治的一切应用是杂家,不能拿孔孟来代表全部的中华文化。

为什么插进这一段来呢?因为《中庸》提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家学佛,许多人搞错了观念,认为打坐修禅,无心就是道,达到了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或者坐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两腿一盘坐上几天就得道了。得什么道呢?我说是昏头道。我常常说你成了佛,活佛叫呼图克图,有人学成的是糊里糊涂,所以禅宗的祖师也说过,“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那么你说无心既不是道,有心就是道吗?有心更不是,所以“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有跟无、空跟有,两面都不是,你说这个道怎么得?怎么修?道理在这个地方就明白告沂你,道是每个人本有的,不是上天给你的,我经常说,只有六个字,“识途老马而已”。

老马识途也是中国文化的典故,春秋时齐桓公跟管仲有一次与他国作战,回途迷路,齐桓公就问管仲怎么办,管仲说把我们所有的老马放掉,让马自己跑,大家跟着老马走就对了,因为老马识途。所以我说,天下古今中外一切善知识,包括我佛如来,不过识途老马而已!修持证道还是在自己,老马不能把你背到目的地。

下页:磨碎作镜 积雪为粮


| 闁绘鐗婂ḿ鍫熺珶閻楀牊顫� | 闁告瑥顑嗛崕蹇涙煣閻愵剙澶� | 閻犱礁褰炵拹鐔革純閺嶎厹鈧拷 | 闁告梻濮撮崣鍡涘绩閹増顥� | 闁伙絾鐟ㄩ埢鍫濐嚈妤︽鍞� |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嫉椤掑倻褰� |
闁煎壊鍓濈€氥垺绂嶉搹瑙勬櫢缂傚啯鍤欓悿顖氱劷闁兼眹鍎遍閬嶆嚋閿燂拷 闁绘鐗婂ḿ鍫ュ箥閳ь剟寮甸敓锟�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閺夊牏绁P濠㈣鎷�05000881闁告瑱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