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鲁陈二国的圣者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仲尼》这篇使我们了解到所谓中国正统的道家修养是怎么一件事。后世对道家有个分类,春秋战国以前传统的道家,是儒道本不分家的道家,也可以说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就是个道。唐宋以后的道家,多半把讲神仙之学修养的叫成丹道的道家,后来演变成宗教,成为道教的道家。所以《列子》虽然是道家的著作,而专门讲孔子的差不多有一半。那么所谓孔子的内圣之学究竟是如何修养,在儒家的书里很少见到;而孔子的所谓合于道家的修养的方法,倒是在道家的《列子》、《庄子》里说得很多。事实上,中国文化里的孔子,不过是一子,就是一家之言;所谓诸子百家,孔子、孟子都是诸子里的一子。因为汉代对于文化的裁定,从汉武帝起专用儒家,下了一个命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汉代以后,就把传统文化儒道不分家的观念搞混乱了,这一点我们今天再作说明。

第二点,春秋战国时文化的主流为儒、墨、道三家,唐宋以后则为儒、佛、道。讲到孔子的修养,与佛家、后世的儒家、道家都有关系。甚至有人研究,唐宋以后禅宗的兴起,受《列子》、《庄子》的影响极大,虽说并非全部,但是不能说没有关系。借用王阳明的诗,“道是无关却有关”。王阳明远道去看朋友,结果朋友不见,宣布自己闭关了,王阳明就写了这句诗给他,知道你闭关是真的,也是假的,是不想见我而已。

陈国有位大夫,春秋战国时对于有相当身份的人一律称大夫,陈国这位大夫“聘鲁”,到鲁国访问。古文有“报聘”两个字,就是派外交官去回访别国。这位陈国大夫是外交官,到了鲁国。本来外交官少有私交,外交礼貌可以有私交,但须先公而后私。譬如我们大使到外国去,先呈递国书,公文交代了以后,退下来才有私交,否则是不可以私下交往的。古今中外这个礼节差不多是一样的。

陈国大夫“聘鲁”以后,公事完了,私人会见鲁国的大夫叔孙氏——他是鲁国的权门季家的人。叔孙氏说,你有没有听说过,我们鲁国有位得道的圣人?陈国大夫说,你是讲孔丘吗?“曰:是也”,叔孙氏说是的。陈国这位大夫讲,“何以知其圣乎”,你看这两国大使对话,至少有点“我慢”,但是他用外交辞令问一下,怎么断定孔子是圣人啊?“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他很会答话,也是外交辞令,他说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告诉我,“孔丘能废心而用形”。这一句就是全部的修养,四书的《大学》、《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打坐参禅念佛,能做到“废心而用形”就成功了。这就是说,做到脑子清净,心里没有一点杂念,没有妄想烦恼,既无欢喜也无悲,可是并不是死人哦!这个身体照样能做事情,这就是得道的人。所以无心是道,佛家叫做空,就是没有普通人的那些心理作用。

陈大夫说我国也有一个得道的人,你知不知道?“曰:圣人孰谓”,叔孙氏说贵国的圣人叫什么名字?“曰:老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他说老子有一个大弟子叫亢仓子,得道的,他能够耳朵当眼睛用,眼睛当耳朵用。我们现在年轻人最关心学密宗,学超觉静坐,学些神神怪怪的,就是想做到这样。

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这个东西,美国、前苏联都在研究,很多人把眼睛蒙起来可以看东西,可以用手看,黑板上写什么字、什么颜色都可以看到,叫做神秘学。去年美国宾州大学有一位教授来跟我接洽,专门成立一个机构,要我去主持,还要划出一块地,盖个地方给我。我说对不起,别的都可以,这一套我不玩,况且我也不会,会也不玩。现在世界上也在追求这个“耳视而目听”。陈大夫的意思是说,陈国这个圣人比你那个孔子还高。

“鲁侯闻之大惊”,结果叔孙氏就向鲁国的诸侯报告了,鲁侯一听,这还得了!这个很严重。“使上卿厚礼而致之”,马上派特使把老子这个学生请来。

“亢仓子应聘而至”,世界上的传言都会过分,一句话传到第三个人就变了。亢仓子到了鲁国,“鲁侯卑辞请问之”,这个鲁国的领导很谦虚,执学生之礼向他请教,怎么能够做到这样?亢仓子回答说,“传之者妄”,一般人乱宣传,我没有这个本事,“我能视听不用耳目”,实际上,我只能够看东西不用眼睛,听声音不用耳朵。他很谦虚,说是别人说错了,但是他自己说得更高明。其实看东西不要眼睛、听声音不用耳朵,那是做得到的,定力修养够就做到了。但是亢仓子有一句话是老实话,“不能易耳目之用”,不能够把眼睛跟耳朵调换来用,眼睛还是看的,耳朵还是听的,不过我可以不利用这两个机能,照样能看能听,这是真话啦!

“鲁侯曰:此增异矣”,鲁侯说,老先生啊,你这样一说,比我听到的还要高明,“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这个道怎么可以修到?我愿意听,愿意学。“寡人”是中国君王的自称,也可称朕。

下页:亢仓子的四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