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神奇的学驾驶方法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泰豆乃立木为涂”,泰豆用竹竿或木头,在路上插起来,后来学练武功,梅花桩就是这样练,“仅可容足”,中间的距离只够一只脚穿过去。“计步而置”,计算一步一插,一个转弯,很小的转弯,等于现在学驾汽车,怎么转车子,当两部车子夹住你时,如何转出来,这是驾驭。“履之而行”,然后脚在这些木头杆子之间走,学武功的人也要练,我们以前学拳、学武功也是这样练,一步都不准乱;如果碰到衣服,竹竿子倒了,就不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在这些木头竿子之间跑过去,跑回来,或跑五十次,或跑三十次,木头不倒,自己也不跌倒才可以。所以骑马驾车先学走路,怎么转弯,怎么退后。“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只学了三天,就学会了。

“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这一大段非常重要,文字很好,为了讲解方便,只好中间把它切断。这个师父三年没有教他,他没有怨恨,不埋怨,不牢骚,更谦虚,更诚恳。这样好的人,有这样的决心,所以三天就学会了。如果是一个浮躁的人,没有修养,没有根器,不可能一学就会,所以还是他自己的诚恳、恭敬使然。由此可知,一切成功都在于自己,纵然有名师,自己不行,也不会成功。看了这一段就懂得人生,做人做事,学本事,都是一个道理。泰豆一看他三天就会了,也佩服徒弟,就教他。

下面就是讲理论,任何一个技术,要学好就要懂学理,不懂学理是学不好的。学佛学道也是这样,经典不看,理论不研究,以为只要打坐就会坐出来,坐出来什么?又不是老母鸡孵蛋,所以不通学理是不行的。

“凡所御者,亦如此也”,他说你懂了这个原理,要驾车、驾马,道理都是一样,工夫理论一齐学。这些竹竿插好,转弯抹角很危险,能游走自如才行。假使学武功的话,尤其是学太极拳、八卦拳,这个身体这么游走,钻过来,钻过去,一根竹竿不倒,那要多大的工夫!

“曩汝之行”,曩就是刚刚、以前,我叫你学这个趋走,一根一根木头给你插起来,你在这个弄堂里转,你先学走。“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我们练武功的人都晓得,开始一步一步,一个动作很难很难,到后来根本不是打拳,也不是拳在打你,也不是足在动,而是心在动。心要怎么走就怎么走,处处合于标准,而且比标准还要高明,所以是唯心的作用。

当你技术到了这个程度,就忘记了脚步,只有心动,然后眼睛都不要看了,这里有竹竿没有竹竿心已经知道了。这个境界过去了,“推于御也”,然后你来驾车驾马,“齐辑乎辔衔之际”,六匹马在一起,辔就是马缰绳,两边收过来前面拉住就是辔。衔就是马嘴里衔住的东西,这个马衔铁,普通我们叫马口铁。“齐辑乎”,他说你手里把六匹马的绳子用一只手一抓,指头一扣,很整齐、很统一的。“辔衔之际”,在这个时候已经忘记了马,也忘记了手里的马绳,也忘记了车子。换句话说,这个车子同马、同缰绳就是你的心了,就是与你合一了,心物一体。等于驾汽车驾得好的人,上了车子,用惯了自己这一部车子,车子跟我就合一了,手这么一摆,这么一动,一切都合一了。

“而急缓乎唇吻之和”,这个马嘴里的马衔,你绳子这边拉紧一点,马就晓得你要向这一边转了,“唇吻”,马嘴里绳子这么一拉,这么一转,马就懂要快要慢,或者叫马停下来,它都感觉得到,这就是“急缓乎唇吻之和”。修养到这样高,骑马驾车变成艺术了。

“正度乎胸臆之中”,驾车就是工夫,同打坐一样,端身正坐。赶驴子的也一样,有些本事高的人,故意歪起头来睡觉,那是高手中的高手了;甚至于不把这个缰绳拉住,只叫一声,马就懂了。所以普通人“正度”,就算是普通人,只要心里是一股正气,就是心无杂念,同打坐修道一样,不乱想,没有杂念,“而执节乎掌握之间”,节制六匹马,快慢都可以在掌握之间。

“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你的心里头怎么想,外面六匹马的思想跟你合一了,岂止是心物一元,我、车、马、绳都合一了。“是故能进退履绳”,然后前进后退就在这个马缰绳上面,指头轻轻一拨一动,彼此心意就沟通了。“而旋曲中规矩”,乃至转弯,打一个圆圈,自然都是规规矩矩,没有错。“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成为一个好的驾驭人,不花力气了,一点不用力。“诚得其术也”,这样就是得到骑马驾车的真正技术了。

下页:心物合一的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