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万章章句下 < 孟子与万章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四种典型的人
来源: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好像在这里自言自语,又提到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这几个不同类型的人,好像并不是万章提出来的问题,可是却放在《万章》篇中。为什么孟子这几段话会放在这里?读古书要另外带一只眼睛,才能看清楚他背后的意义。

以现代的编辑技巧而言,这种手法也非常高明,前面说的是尧舜,讨论君道;接着是谈伊尹几个人,讨论臣道;后面接着,万章问友道。在万章提出友道之前,孟子这里又列出四个典型人物,谈他们的立身出处,这是孟子自己说的,并没有人问。宗教家的教化方法也是如此,如佛经里,有些是佛自说的;有些是受教的人有疑惑提出问题,而佛加以解说的;有些必须受教者问到时,佛才可以说,也才应该说。所以这些说教的方法,都有其很深的意义存在。

其实,关于伯夷的问题,在《公孙丑》上下章中,已经讨论过了,现在为了四个不同典型人物的并列,又在这里作一次重复的讨论,这就是编辑的手法,读者要另具慧眼,才能看到《万章》篇中的重心所在。当然,如果不好好用心去读,还是找不出重心,必须在读完以后,再加以寻思,把全书融会贯通,就会找到他的要点了。就如一串珠子,放在盘中,看来似乎散乱,但能看到那串珠的线头,轻轻一提,就是一串彩色排列有序的念珠。也等于医生治病,下针即可得穴道。所以,这时的《孟子》,看来不再像一段一段教条似的,前后随便倒置,而是气势一贯,脉络相连,组织严密的好文章;也是一则处处有交代,前后相呼应,循序发展的好故事。甚至可以将它改写成现代小说或剧本。

现在孟子说:“伯夷,目不视恶色”,伯夷这个人,不看任何不好的东西;一切不好的声音,他也不听。当然,五官、四肢、心意所能接触的一切不好的色、声、香、味、触,他都不去接触,心中也不起坏念头。在立身出处上,凡是他认为不够格的领导人,就不跟这种人合作,不为他做事。他本来是纣王的宗族,因厌恶纣王的无道而离开了;对于下面,认为不够资格由他来领导的,他也不愿做这个地方的长官。只有在天下治平,社会上轨道,可有作为的社会,他才出来做事;生逢不可救药的社会,他就退隐。因为他不愿在横行霸道的政权与社会势力之下住下去,也不愿意与愚痴的乡巴佬相处,他认为如果处身在这种环境之中,就如同穿了大礼服,却坐在污泥地上一样的难过。

孟子把伯夷这个人的思想、个性、人格,描写得一清到底,绝对的清高。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真正的“清流派”,伯夷就是代表人物,看起来古怪,几乎不近人情,可是他只顾自己一味地清高。

孟子说:当纣王为殷商的天子时,伯夷逃开了,住到北海的海边去,可能在现今山东烟台一带,乃至于靠近韩国的海边住下来。他在这种边区,少与人往来,也看不见政治、社会的阴暗面;眼不见为净,以等待政治的安定,社会的澄清,就是这样的退隐了。

孟子说:伯夷这一种清高的风范,对社会发生的影响,是使冥顽不灵的人,个个都廉洁起来。有些生活行事严肃、懦弱的人,憨头憨脑的人,有自卑感的人,表面上傲慢的懦夫等等的人,也能够立志。这是孟子所说的一种典型,不妨名之为伯夷型,或伯夷格,这是第一种人。

第二是伊尹型,大部分都是重复《万章》上篇中的话。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孟子说:伊尹讲过“何事非君,何使非民”,伊尹这个人,平和通达,谁当老板都一样,我都使他变成圣人。任何一个老百姓,都是好老百姓;任何一个部下,都是好部下。因为,这一切都在于我如何去辅导、运用,使他们能发挥才能。太平盛世要去做,乱世社会,更要努力去做,这就是佛家大乘的精神。伊尹是这样的一个理性知识分子、士大夫,自认天生有他的责任,所以,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放弃努力。

下面孟子再把柳下惠作为第三类型的人,加以说明: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大家都知道柳下惠这个人“坐怀不乱”,这里孟子说柳下惠的人格是不会受污染的,老板乱七八糟,也没有关系,待遇虽少,仍然替他做事,老板是老板,我是我;小官可以干,大官也可以做。有好的人才,就把他推荐出来;做好事,有功劳的人,也毫不隐瞒替他宣扬,但是不乱拍马屁。假使有人忘记了他,被放在冷冻库里,他也没有牢骚,心里也不怨恨。穷困的时候也不自卑,和愚痴的乡巴佬在一起,也可以相处得很好,因为这些人天真、说老实话,虽然说粗话,但对他们有些友爱,不忍心离他们而去。柳下惠认为:你是你,我是我,朋友混蛋,我不混蛋,你脱光了在我旁边也没有关系;你虽然脱光了,可是我还是衣冠整齐哩!你的污点,到不了我身上来。

所以柳下惠又是另一种人格,能学到他的这种人格和作风,就算原来很小器、锱铢必较、心量不宽的人,都会把器量放宽,尖刻的人也会变得敦厚起来。

下面第四种,是孔子型: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说,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说走就走,刚刚看到情形不对,米都洗好了,连饭也不煮,立刻就走了。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想用孔子,便和他的宰相晏婴商量,晏婴说了一些理由反对掉了。这消息一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立刻就走。后世误会晏子排挤孔子,其实孔子和晏子是很好的朋友,晏婴知道,如果孔子被齐国留用,将来一定会身败名裂的,所以为了爱护孔子而反对。孔子后来赞他:“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时晏子已经死了。因此,孔子之离开齐国,是齐国想用他,他不能也不愿被用,所以他一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情形不对,马上就走。

至于他离开鲁国的时候,口里说走,留了几个月都还没有动身,天天说:我要走了,还是没有走,因为那是他父母之国,不忍心离开,所以“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这是孔子。

所有的这些人格典型比较下来,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他做任何事,都有他的分寸,该多一分的他加一分,该少一分的,他减一分,绝对不会马虎。

几种人格的典型,都放在面前,看我们要做一个哪样的人。另外,还有一种人格的类型,要我们来评估了,那就是孟子本身的人格。孟子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大家研究《孟子》以后,不妨给他一个评价。

下面是孟子为他们四人下的评语: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孟子说:伯夷是“圣之清者”,清高到极点。伊尹是“圣之任者”,对天下有责任心,治世要救、乱世也要救,好人要救、坏人更要救。这是大乘菩萨道,只有自己来承担责任。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到处都能与人和平相处,和而不同,同流而不合污。孔子则不同了,是“圣之时者”,他看时事对与不对,时间、空间,环境需要不需要,该或不该,能或不能,综合起来,再决定出处做法,这是“圣之时者”,所以孔子是这几种人格典型的“集大成”。

后世元朝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大成”一词的理念,应该是根据这里来的。所谓“集大成”,就是“金声而玉振之”,成语“金声玉振”就是出自此处。用现代的话讲,“金声”就是现代人说的:“某人的人格响当当的”;“玉振”则是清楚的,不是胡涂的、混浊的,是玉敲出来叮叮响的声音,清脆而播送得很远。有道德修养只是圣人的一半,更要有道德的行为,又有高远的智慧。智慧譬如巧妙,圣譬如力量。智慧是般若,要灵活运用;圣是功夫,要一点一滴做出来。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土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这一段是讨论周朝分封建国的政治制度问题,这里只有这样一点资料而已。关于各朝代政治制度问题,我国有专书讨论,如《十通》等一类的书,可以研究参考,所以在此不多讨论。

下面这一段,是万章提出来的友道问题,就是君道、臣道,一路讨论下来之后,开始讨论友道。友道就是朋友的关系,朋友之道是讨论一个人处世之道,尤其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社会上,该怎样自处。

这一段可以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内则》、《儒行》等几篇连起来研究。《儒行》、《内则》两篇,就是阐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交友,人与人之间该怎样相处的道理以及重点。

下页:交友三原则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