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与万章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伊尹是个厨师吗
来源: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孟子接着说:“汤使人以币聘之”,伊尹看见汤派人带了很多钱去请他,便大声地呵斥起来:钱又怎么样?皇帝又怎么样?你们想用大量的货币来诱惑我吗?我不干!我难道是为了金钱吗?我在这里种田,也是实行传统文化尧舜的精神啊。所以伊尹名利都不要,硬软都不吃。

汤接连三次派人去请他,伊尹都不去,后来他自己头脑转过来了,这样不出来是不对的,是自己错了。等于学佛的人,修小乘道的人,要到高山上人迹罕到之处,搭一个茅棚,万事不管独自清净潜修;而大乘道的人则要入世做事。伊尹本来想,就这样种种田,当一个隐士,行古道,保留中国文化。但细想之下,还不如入世做事,帮助汤成为一个圣君,为天下做一番事业,对老百姓也都有利。与其只想实行中国文化的古道,只想天下太平,不如自己将这理想付诸实施,于是他观念转变了,答应出来做事。

这些都是孟子所说的,有关伊尹出来当宰相的情形,与一般历史的记载,都有出入的地方。但是孟子是根据什么资料来说的,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上是说伊尹“负鼎以要(邀)汤”,就是带锅子去见汤;另一人叫傅说,“傅说版筑”,就是泥水匠。这种版筑的古老建屋方法,几十年前还在使用。前几年,在台湾的山区乡村中,也偶然可以看到。这种土墙房子,和现代的预铸混凝土建筑方法差不多,在地下的墙基开始,用两块木板固定如一木箱,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厚约一寸,长约五尺,将黏土、稻草或苎麻或猪毛和匀,倒入木箱中,洒以少许的水,用木杵像在臼中桩米一般,用力桩打至泥土完全结实。然后将两块木板卸下,一截墙就筑好了。再以这截墙为基底,又将那箱形的筑版架上去,再筑更高的一截。如此一截一截筑上去,到需要的高度,再架梁盖瓦,便成一栋土墙房屋。这种土墙房屋,如果不被洪水浸泡,外面涂上石灰,可保持百余年左右,经济而实惠。有的墙中加以浸过桐油的粗大青竹,功效有如钢筋,连台风、地震也奈何它不得,这就是版筑。

我们看到,孟子的学生在这里提出问题,对于伊尹负鼎要(邀)汤,为了出来做事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是被知识分子轻视的,认为他们的出处有问题。

这种出处的问题,现代的青年不大注意了,以前的读书人则非常重视、注意而研究的。我们认为孟子的观点是对的,虽然历史上说“伊尹负鼎要汤”,说他背了一个煮菜的锅而成为宰辅,但孟子说他“耕于有莘之野”,说他实际上原本不想出来,志在当一个隐士。

为什么说他负鼎?鼎不就是古代的锅吗?这一点,连司马迁都无法考据,只好人云亦云,说他是做菜的;所以这里万章也说“以割烹要汤”,说他是拿菜刀锅铲的。其实负鼎是指他自己只有一口破锅,种种田,当隐士,在一个茅草棚中,守着这口破锅不肯出来。我们研究唐宋以后当隐士的情形就知道了。在禅宗的记载中,有些大禅师的折足铛,就是悟了道的人,住到深山里所用的三脚锅。那个锅断了一只脚,要垫上一块砖头,下面才能生火煮饭。傅说的版筑也是一样,自己筑一间土墙房子,上面盖上茅草,在那里当隐士。

再说负鼎,意思并不是做菜的,而且在古代,一个做菜的厨师,是不可能跟君王见面的,尤其是后代的皇帝,更不可能。御厨把菜做好,经过十几道转手,最后到了服侍皇帝吃饭的妃子或太监手上,还要马上用银筷子试一下有没有毒。所以厨师是不可能见到皇帝的。所谓“负鼎”一词,这个“负”,是负气,自负才能之负,不是真的背在背上的意思,负鼎就是描写伊尹守着一口破锅,始终不肯出山做事。后来,因为汤再三恳切地请他,他自己也想到应该出来,才答应出来,所以形容他是负鼎而出山。这是我的看法。所以孟子这里,说伊尹改变主意的理由,是一个重点。我们要注意,万章为什么会突然提起伊尹“割烹要汤”的问题?很可能万章在外面听到马路新闻,大家正在批评,这个时代如此纷乱,孟子有这样好的学问,为什么不出来做一点事?甚至要求万章,以学生的身份,去说动他的老师出来。所以他冒冒失失地到老师这里,企图说动孟子。可是万章又很会说话,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老师你就出来做官吧!因为孟子喜欢讲中国文化,他就转弯抹角的,把中国文化中,第一位贤相伊尹有关的这一段传说,一下子给提了出来,做一个试探,以免挨骂。如果孟子责备起来,他可以推说研究历史,如果孟子透露了愿出山的意思,他也可以乘机进言。

其实孟子早已知道万章提这个问题的本意,所以他说到这里,仍借伊尹之口说: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孟子说上天生这些人,是要已经悟了的人,去教化未悟的人;我总算在人类中有点头脑,算是悟了的,我也承认我是一个先觉,也想教化别人,这个责任在我,我也不逃避这个责任。但是负这个责任,不一定要出来从政啊!传播文化种子,一样可以挑起这个责任呀!

这些话,都和禅宗的歇后语一样,前面说一个话头,后面的话是给听话的人自己去参悟,“非予觉之而谁也”,如果不由我去教化由谁去教化?这是话头,下面的话,就要万章去参了。

孟子又说:伊尹后来答应汤的要求出来,是他觉得对民族、国家、社会、人类有责任。看到天下的人,没有得到尧舜那样清明的政治,安居乐业的惠泽,就好像是自己把这些人,推到污水里一样,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古代真有圣贤之心的知识分子,自然就挑起这个担子来,以自己的知识、学问,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此他答应出来,并要汤出兵,蓷勫了夏桀,而救民于水火之中。

孟子结论说:不管过去的历史,现在的情形,乃至于未来的发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人自己出身行为不正,却能够去纠正别人的。

从孟子这句话,我们会有很多感想。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在他们刚起来的时候,都有点乱七八糟,不正,而后来都成了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也是最明显的因果纪录,怎样得天下的,就怎样失天下;怎样站起来的,后代也一定怎样倒下去,这是千古不易的法则。历史上以不择手段而得天下,成功事业的,把时间一拉长来看,最后的因果,也是毫厘不差。我经常举的例子,满人以趁机顺手入关,孤儿寡妇,到中国来统治了三百年,最后撤走时,还是孤儿寡妇退回关外,岂不是毫厘不差!明朝、元朝、宋朝、唐朝,一路上去,都是如此。所以一个正人君子,不管是个人的事业,或者国家、社会、天下大事,出处一定要正,头正身才正。

所以孟子说:自己弯弯曲曲,耍歪手段出来,而想使别人正直,这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如果是以卑贱可耻的行为而成功的,那伊尹怎么可能成就圣君贤相之功?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基于历史因果的定律,孟子有关伊尹的话,应该是正确的;他这两句话,说明了万章所说“伊尹以割烹要汤”是不可能的。孟子并不需要根据历史资料说话,他只需要根据历史的哲学来答复关于伊尹的历史问题。同时他也蓷勫了万章心里想讲的话,把他的嘴给封住了,等于无形中对万章说:你心里的话不必说出来,你是我的好学生,也不必轻易劝我出山,我是不会答应的。这些话,孟子并不需要明讲,所谓“尽在不言中”,师生两个人都很聪明,相互之间都在打机锋。

孟子最后作结论说:从古以来,圣人的行为与一般人是不同的,“或远或近”,这四个字意义深长,远、近,可解释为时代的远或近,区域的远或近,个人事业前途的久远或目前,或者去,或者不去,干或不干,“归洁其身而已矣”,都有一个标准,就是洁身自好,始终是清清白白的。不论出来当皇帝或当宰相,尽管功留万世千秋,而我还是我,出来时赤裸裸的,清清白白;回去时也是赤裸裸的,清清白白。不因地位、功名、富贵而染污了自己,这是圣人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孟子认为,伊尹只是以尧舜之道和商汤见面,两人共同负起改造历史的使命,从来没听说过伊尹是做得一手好菜,因为要拍汤的马屁,与汤接近而坐上宰相的位置,这不是伊尹的行为。孟子又引用《书经》上《伊训》中说的:“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伊训》是《书经》中《商书》的一篇,当太甲嗣位,伊尹以五朝三代的老臣身份,写这篇文诰来教训这位年轻继位的帝王。在《书经》中的文字,和这里的略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书经》上的原文是:“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

孟子引用《伊训》的话——“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这是《书经》上的逸文,就是正史上所没有的记载。这是汤成功以后所说的话,等于汉高祖成功了以后,大封功臣时所说,功最大的是萧何、张良、陈平三杰,指那些冒矢石的武将,不过是他们三人计划中的“功狗”而已。汉高祖讲了真实话,但古人以道德为出发点,不能这样讲,所以汤在《伊训》中的这几句话,等于说,我很有幸,用高车把伊尹请来了。

《孟子》这部书,在文字上似乎容易懂,但也很难读,像禅宗的话头一样,需要参。万章一路下来,都说尧舜公天下,大禹传天下于子,历史上称为家天下,但他不谈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是讨论汤武革命,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如宋代那位读书人的两句诗:“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这是一个问题。孟子在这个时候,究竟想干什么?他没有明白表示想要号召诸侯,把这位债台高筑的周天子蓷勫;但是,他也没有像孔子一样,主张天下尊周。所以读《孟子》的重点就在这里,孟子盛赞尧舜的禅让,紧接着就是讨论汤武的革命。

下页:孔子的进退行止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