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高宗的烦恼
来源: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再回溯到前面徽、钦二宗被俘的时候,金人要秦桧做地下工作,高宗在临安做了皇帝,最初也曾想设法把父亲和哥哥接回来。要知道,世界上权力是比金钱更迷人的,有金钱不一定会有权力;有了权力,似乎不怕没有金钱。所以高宗一当上皇帝,就被权力迷住了。但他在临安,还是怀念在北方的父兄,常常拿了一把徽宗所画的扇子,在手上把玩,平常这把扇子,由一名亲信的太监保管,不许别人碰。有一次秋天到了,太监偷偷把这把扇子带回家里去玩,他有一个好朋友康伯可,是一名才子,这天到太监家喝酒,看见了这把扇子,问清楚就是高宗经常把玩,徽宗所画的那一把,于是设法把这太监支开,在扇子上写了一大堆字。等太监回来看见,吓得变了脸色,但也只好偷偷送回宫里去。第二天宋高宗要来这把扇子一看,问是谁在上面写了字,太监只有跪下来,照实招供是康伯可写的。高宗仔细看去,是一首诗,上面写道:

玉辇宸游事已空 尚余奎藻绘春风 年年花鸟无穷恨 尽在苍梧夕照中

这是康伯可有意写来谏劝高宗,不可以这样不顾父兄危难地继续下去。高宗读了以后,不觉眼泪掉下来了,也没有杀康伯可或那个太监。

对于宋高宗的罪状,还有一项证据。明朝张和仲所著的《千百年眼》这部书中记载:

宋高宗恢复不坚者,忌徽、钦北归,势力轧己也。按《朝野遗记》云:“宋和议成,显仁后(徽宗妃韦氏)将还,钦宗挽其裾曰:‘汝归与九弟言之,吾南归,但为太乙宫主足矣,他无望于九哥也(高宗第九)。’后不能却,为之誓曰:‘吾先归,苟不来迎,瞽吾目。’乃升车。既归朝,所见大异,不敢复言。不久,后失明,募医疗者莫效。有道士应募入宫,金针一拨,左翳脱然,复明。后喜,求终治其右。道士笑曰:‘一目视物足矣,彼一目存誓言可也。’后惕然起,拜曰:‘师,圣人也,知吾之隐。’设几而留谢之,皆不答,才啜茶,遽索去。后询其报德,谩曰:‘太后不相忘,略修灵泉县朱仙观足矣。’拂衣出。时上方视朝,仗下,急迹访之,不得。”观此,可知高宗之猜忌矣。又考钦宗在虏,宋止遣巫阪一迎,而不终请。中间,帝与契丹耶律延禧,同拘管鸠翼府者三年,囚于左院者两年,卒为虏奴箭死马足之下。哀哉!高宗忍于其亲,何太甚也!

这是高宗在临安——杭州建都,当了皇帝以后,民心志气为之大振,金人看了,当然恐惧顾忌,于是为了缓和紧张的局势,向南宋求和,先把徽宗的一个太太,也是高宗的养母,送回到南方来。钦宗告诉这位太后,带一个口信给九弟——高宗,想办法把我们父子两人接回去,而且告诉他,我们回去,不会对他有什么要求,退休下来,守一个庙宇——道教为宋朝的国教——到太乙宫这类道观中去当一个主持好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要求。换句话说,九弟还是做他的皇帝,只是要接我回去。这些话,就说得这样可怜。

这位皇后答应了钦宗的要求,对他说,我回去一定想办法要他接你们回去,你的话我一定带到,不然我的眼睛就会瞎掉。

可是这位皇后回到临安,看到当时的情形,完全出乎想象之外,大不相同,知道钦宗托她带的口信,说了也没有用,而且可能有害,不敢说出来。后来她的眼睛真的瞎了,皇后的御医治不好,于是公开向民间悬赏求医,也医不好。后来有个道士去应征,大概他和佛法的密宗一样,学了道家的法术,用根金针一挑,就在她左眼中挑出一层薄膜来,她的左眼马上复明,清楚地看得见一切东西。

这位皇太后要他再医右眼,道士说:太后,你曾经赌过的咒,不能不应的,这只右眼就让它看不见,来应你的咒言吧!

皇太后听了他的话,大吃一惊,这件事是一件大秘密,除了她自己和钦宗以外,没有人知道,可以想见这位道士的道行之高。太后心想,这个秘密将来传了出去,历史上写下来多难听!马上派人去追这个道士,已经找不到了。

这些数据,都说明了“逢君之恶”之所以罪更大的道理。

孟子在这里所提出来的,是中华文化历史哲学上,一个非常严正的问题。他指出五霸是三王的罪人,而当时战国时代的七雄等诸侯,又是五霸的罪人。再下来,当时诸侯各国中,在位做官的士大夫们,都在那里“逢君之恶”,为当代诸侯的罪人。所以孟子这些话,等于指摘当时社会上、中、下各阶层,都是历史的罪人。

在战国时代的社会,已经变成这种情况了,等而下之,在后世每一个动乱的时代,都和孟子这里所指摘的差不多。以孟子这一个观念,来看整个人类历史,以及任何国家的动乱,不应该只责备上面少数的领导人物;动乱之所以发生,多半是整个的社会风气发生了问题,也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崩溃所致。一个时代历史的演变,固然少数有力量的人,可以使它转移,但有时候亦非少数人转移得了。在转移不了时,后世以一个名词“劫数”来形容它,也就等于说,这种动乱的苦难,是由于全人类,或某一区域的全体成员的共同气运所致。这类大的气运所趋,并不是少数人可以挽回的。

下页:师出无名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