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前言
来源: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我们关于孟子的研究,上次把《公孙丑》这一篇,大概讲完了,现在开始《滕文公》这一篇。

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孟子这一生,想推行中国上古儒家所标榜的王道精神,他离开家乡,先后与梁惠王、齐宣王、齐愍王见过、谈过,但话不投机,文不对题。那时的孟子,可以说是很寂寞的,就准备回故乡讲学了。

孟子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战国的初期。所谓战国,是指那时的全中国,由周朝分封诸侯建国开始,到了东周的时候,诸侯互相吞并,都是以武力逞强、称霸。到孟子的阶段,差不多形成了七个强国,北面是齐国、燕国,南面是楚国,西北有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另外的鲁国是文化古国,还算得上大国,但孟子的家乡邹国和滕文公的滕国,都是鲁国边上的小国,太小了,所谓的战国,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这个时候的中国文化,有所谓“诸子百家”,都是为了救世救人,各家有各家的思想,我们现在通常讲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这个阶段。换句话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混乱,同时也是思想非常开明的阶段。当时各国,每个都想自己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对于王道的道德政治、王道精神,几乎没有人肯听。其实大家都知道,但都做不到,认为不可能富国。所以讲,孔子生在春秋,孟子生在战国,是两个时代,但都经历过乱象中的生活,三四百年都是这样。所以他们的学说,他们的教化,能够成为后人的万世师表,但在当时是很不容易,很困难的。

为了了解这些,我们来读《滕文公》。《孟子》一共分七篇,《滕文公》上下两章是其中的一篇。

刚才讲到,滕国是个小国,在邹、鲁之间。孔子的家乡是鲁国,孟子的家乡是邹国,两国背后是齐国。《孟子》这里记录的滕国,方圆不过百里,等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县那么大。只有县那么大,为什么称为“国”呢?这就是现代人读书需要知道的,在讲孔子、孟子的书时,我已说过很多次了。当时讲的国家,不是现在几千年后,我们所说“国”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或者说,从周朝以来七八百年,乃至过去所讲的“国”,另外有一个名字叫做“邦”,后来喜欢通称为“国”。其实,邦与国,是地方政治单位的名称。现代人读古书,如果把孟子到齐国、滕国,看成是到欧洲的法国、德国去,或者把诸侯的国,看成是中国、美国、印度这样一个国家,那观念就完全错了。

滕国的滕文公,为什么称为“公”呢?只有大概了解周朝分封的体制,你才懂得滕国和滕文公是什么关系。譬如现在一般人读古书,中国历史根本不懂,不管他是一个什么学问,自己本国的古书、历史,根本没有好好读过。一提封建,都晓得周朝是封建制度。我听了好笑,你懂什么叫“封建”?换句话说,你们乱讲“封建”,我开玩笑说你们是“疯见”,根本不懂。

那么,周代是怎么一个封建呢?从这一篇《滕文公》,倒退回去七八百年以前,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等于带着八百个国家,讨伐商朝最后的暴君纣王(商纣),蓷勫了他的政权,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建国,走上一个新的时代,叫“分封建国”,把整个中国,分成很多个小国,差不多有一千个国家,现在资料太少、太散了,不够研究。

那么,当时的分封机制是什么呢?就是把华夏民族(华夏是个代号,就如现在讲的中华民族)各个宗族联合起来,统一建立一个中央政俯,叫做“周”,把统治全国的领袖叫做“天子”。天子这个名称不详细解释了,简单讲,从中国古代宗教性的说法,代表替天行道。

周朝建立中央政俯以外,也把全国其他的各个宗法社会团结在一起,这个叫“家”。譬如,在山西某个地方都是姓李的,或者在河南某个地方都是姓王的;李家有李家的传统宗法,王家有王家的传统宗法,陈家有陈家的……中国的姓很多,每一个祖先传下来,聚族而居,形成宗法社会。所以,古代宗法社会的治理,叫做“齐家”。周朝把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宗法社会,根据领导(政权)的力量,以及土地、人民的数量这三个条件,分封成一个国家,这就叫诸侯。

我们要知道,周朝的分封是蛮平等的。至于“不是同姓不封王”,这是秦汉以后家天下的制度。譬如,汉朝刘邦当了皇帝,封王的必须是刘家的子孙,别家不行。周朝不是这样,周朝是尊重每个宗法社会,你有土地、人民、领导的能力(政权),就算一个国家,封为一个诸侯。周朝把几千年来,轩辕皇帝以后,尧、舜、禹这些帝王的后代,乃至各个宗法社会的后代找出来,看他们在哪里,还有多少人。还有万把人的,好,也算一个国家。这也就是春秋时孔子说的“兴灭国,继绝世”,把过去断了、灭了的,都找出来封。譬如,鲁国是周公的后代,齐国是姜太公的后代。因为姜太公功劳最大,所以土地面积上齐国比鲁国大。当时山东、胶东这一带,都属于齐国,鲁国是在济南这一带;其他像宋,是殷朝的后代;楚是南方的国家,很大,长江以南都是楚,当时文化还没开发。照这样看来,周天子并不是只封给自家的后代,周文王姓“姬”,后来的“周”姓,也是他的后代。我们现在讲滕文公,滕国在鲁国的南面,更小哦!是封给周文王第十四个儿子叔绣的,滕文公就是姬叔绣的后代。至于周朝建立诸侯,具体是多少个,究竟是一千多,还是八百,现在很难考据确定。

这样分封很多诸侯国,但是精神的领袖只有一个,就是中央政俯,周朝周天子。诸侯国的交通、文字、文化等等,并没有像后世那么完全统一哦!是各自管理,但是也相通的。换一句话说,周朝的分封建国,不是什么西方由奴隶社会这样过来的封建。拿现在西方文化的观念讲,它是一个“联邦组织”,各个诸侯联合,尊奉中央周天子,这就是周朝分封诸侯大概的形态。可以说,周朝分封是很平等的,所以,孔孟之道推崇尧、舜、禹的公天下是第一,其次呢,周朝是比较民主、公平的联邦政治。

这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书经》(《尚书》)是中国公家的历史文告,是最初累积的资料所留下来的。里面记录了帝尧时代建国开始的文告,第一篇叫《尧典》,里头有两句话:“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你看,中国过去那么多个国家,“平章”意指百姓都平等,“协和万邦”是大家都和谐相处地活在这个天地之间,这是非常民主的。周朝分封诸侯,八百也好,一千也好,它开始的这个封建政治体制(政体),的确做到了“平章百姓”、“协和万邦”的精神。不是像大家误解的,以为封建是乱七八糟、专用奴隶,这根本是自己书都没有读通,自己的文化都没有搞清楚。

那么,平章百姓很和谐,可是分封诸侯有没有个制度呢?有。周以前,尧、舜、禹三代是禅让的公天下,那三代是称“帝”。所以,周朝这八百年来,周天子都称“王”,不称“帝”。周天子这个王的下面,做诸侯领袖的都有爵位,周朝大概的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当时诸侯称“公”的比较多,像齐桓公、晋文公等等。滕文公的祖先,是文王的儿子,也称“公”,爵位蛮高的。爵位,可以讲是代表宗法社会一个级别的观念,爵位很高,但分封的土地并不太大,因为这是两回事。

这些诸侯国,各国有各国的政治体制,但也大同小异。譬如说滕国这里,相当于现在一个县那么大,当时,帮助诸侯辅政,在中央政俯做官的,都叫做大夫,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等。所有的公务员叫做士卒。有的士卒是文武兼备的;有时候是分开的,士专管文,卒专管武。政俯办的学校教育,周代叫庠,商代叫序,夏代叫校,是教这些公务员(士卒)的,并不是现代办学的观念。

这些诸侯的后代呢,王公的孩子,有地位的,叫做“公子”,像我们现在对高干子弟也称“公子”。对那些分封过诸侯的,称为“世家”,世家公子就是这么来的。不像我们现代,叫人世家公子,好像笑人家高干子弟,吊儿郎当、没有出息似的,不是一个意思。

这里我们又岔过来讲一句,宋朝天下大乱,《水浒传》里梁山泊一百零八个好汉煽动造反,有一首白话诗,讲关于世家公子的:“烈日炎炎似火烧”,那么热的天;“野田禾稻半枯焦”,农村里头好久没有下雨,田地里种的稻子、麦子,一半给太阳晒死了;“农夫心内如汤煮”,农民痛苦,心里头的煎熬,像烈火煮汤一样;“公子王孙把扇摇”,而那些公子王孙们,只会摇扇凉快呢。我们引用这首诗,不是讲《水浒传》,是讲公子王孙,公子的子弟们就称“王孙”。讲这一段,使你们知道,称为世家、公子、王孙,是怎么个来源,这是几千年文化礼貌上的称谓。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想知道,周朝的经济制度有所谓的“井田制度”,什么叫“井田制度”?这是个大问题。周朝是农业立国,由天子、地方诸侯,到全体人民的生活,都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在这样情况下,就创立了“井田制度”。周朝所有的土地农田都是公有的,不是哪个人私有的。我们看到井田,千万不要以为是一百亩或几十亩农田,在中央打个井。不要搞错了,井田是个单位代号,是以井为单位,全体人民合作共耕、共有的分配制度。如果拿后世来讲,周朝的井田制度,是农业合作社的公有制度。为什么叫井?它把田地划成纵横阡陌,像个“井”字一样,还可以水利灌溉。举个例子说,假定百亩田地给多少人分耕,其中百分之多少的收成,抽出来作为给天子、诸侯,或者给为人民办事的公家的费用;其余的给农民分配。至于具体如何分配,后世数据不多,很难考据确定。

那么,这几段零零碎碎的话提出来,是你们研究《滕文公》这篇首先必须了解的,然后你们读书、研究起来就方便了。

根据《孟子》本书的著述,第一篇《梁惠王》,分上下两章。第二篇《公孙丑》,也分上下两章。在这四章书中,大部分属于孟子自传式的记载。那时孟子正游于齐、梁(魏)之间,想以中国传统文化王道思想的学术,说动当时强国诸侯,如齐宣王、梁惠王,希望他们能够拨乱世而返于正道,推行真正的王道仁政,以救斯民斯世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孟子的目的。

不过,孟子和生在春秋末期的孔子,路线稍有不同,虽然他是绝对服膺孔子的传承,但因时移世易,不得不适变以求其成为可行之道。在孔子的当时,还希望诸侯之间的强国霸主,能够尊崇中央天子的周室以施行仁政,恢复周朝文化的王道精神和仁政制度。

而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所谓中央天子的周室,已经形存而实亡,等于虚有其表而已。所以是不是还要尊崇周室以行王道的问题,可以说已经不是当时世局的主要关键了。这个时候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推行王道仁政,如何救世救民。至于谁来推行,谁来主政,能够真心做到的诸侯,他便功同汤武了。虽说孟子绝对不会说出“即可取周室而代之”的话,但事实上,这是历史时代的趋势,的确需要开展新的面貌,重写新的史页了。

可惜的是,孟子游说不成,学说不能实行,他的心情也正像隋末的王通、五代的陈抟一样。陈抟有诗说:

十年踪迹走红尘 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争及睡 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 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 野花啼鸟一般春

陈抟由此而卷铺盖,收拾行李回家,死守善道,在性天风月中自寻其乐趣了。

在中国文化先圣先贤的遗产中,一直认定《孟子》七篇是“经书”,这个观念应该是对的吧!它的确是千古以来大经大囧琺的经学。但为了使现代人,以至后代的人更容易接受这种大经大囧琺的大道理,我们也不妨用最轻松的比喻来说明,虽然稍有不敬之嫌,事实上也正为了尊敬经学而来推广它。因此我们曾经再三说过,《孟子》以上的四章中有些内容,就好比是《浮生六记》中的“宦情记游”一样。

从滕文公开始,才是孟子的“学问记辩”。

下页:孟子与滕文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