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过《七真传》的都知道,那个刘长生在妓女馆做工夫,达摩祖师来看他,他也晓得达摩是来度他的,也不说穿,只像平常一样,叫了一个妓女来,茶壶盛冷水放肚子上,一边跟达摩祖师谈话。不久水开了,冲茶给他喝。达摩祖师喝了这个茶说:“好!你可以在这里修道。”他虽然在这里“火里生莲”,并没有败道,没有漏气,没有漏丹,阳气还是那么充足,这个是天火同人卦,在佛学就是得暖。所以要晓得这样变,叫做“勿失爻动时”。工夫境界到哪一步, 你就晓得该用哪一个法门,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都要懂啊!修道那么简单吗?佛法说菩萨要通五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声明都要通。修神仙丹道也是一样,要天文、地理、人事、阴阳术数、兵、农什么都要懂。所以说,“未有神仙不读书”。但是一般学佛修道的人,嘿!都是八个字——“得少为足,闭屋称王”,这怎么行啊!所以“勿失爻动时”,这一句话很重要。
“上观河图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你看这个道家的祖师魏伯阳,火龙真人,他这部千古丹经要多少学问才能写成?“上观河图文”,要懂得《易经》的《河图洛书》;“下察地形流”,下知于地理,因为修道是科学,同地球物理、天文物理都是一样;“中稽于人心”,中间还要通人事;“参合考三才”,天、地、人谓之三才,一切学问法则都要了解。
“动则循卦节,静则因彖辞”,每进一步的变化,拿《易经》来讲叫卦气,卦气一动,“循”是追查,“卦节”,每一 节、每一步怎么走,每个境界来自己知道是什么现象。所以“动则循卦节”,是一定的步骤,它是个科学。“静则因彖辞” 这句话,他说你要看《周易》的“彖辞”,因为这时佛学还没有传入中国。彖是野兽的名字,《易经》都用兽来代表,譬如龙、马、象、彖等。古代说彖这个兽,铁被它牙一咬,就断了!所以孔子注《易经》作“彖辞”,就是作决断语的意思,告诉我们这个卦讲什么。但是孔子作的“彖辞”,并不是光讲物理或哲学,中间还有修道的道理在内,所以孔子懂,不是不懂。“静则因彖辞”的“静”,就是要像彖辞一样有决断,能断就断;念头说不起就不起,像彖一样切断。古人翻译《金刚经》,有的加两个字《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像金刚一样切断,提得起放得下;能断也就是“静则因彖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