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名胜 < 旅游宝典 < 首页 :当前 
“海天佛国”普陀山
来源:中国名胜 类别:风景名胜

普陀山雄峙东海,位于杭州湾外舟山群岛的中部.全岛面积12.5 平方公里,南北长8.6 公里,东西最宽处约3.5 公里,呈狭长形,斜卧在海上.普陀山海拔300米,其最高峰为佛顶山,山势西北高、东南低,背挡寒风,名胜景点多分布在平缓的东南一侧.普陀山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达1200 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5℃以上.古人说: "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普陀山东南有一小岛名洛迦山,向与普陀山齐名,亦统称普陀洛迦,其原名是"补怛洛迦",这是梵语的译音,意思是"美丽的小白花",所以又称白华山,小白华.普陀山一面是群立的奇峰,一面是广阔的沙滩,既有陆地的奇山异洞,又有海上的壮丽风光,浪击悬崖,潮涌金沙,在绿色的山峦丛林之中,梵宇隐现,风景独特,素有"海上仙山"、"蓬莱仙岛"、"南海圣境"、"海天佛国"的美誉。

普陀山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就将普陀山及其附近岛屿定名为"甬东".而作为佛教胜地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来华学佛取经,从五台山迎奉观世音像一尊,在回国途中,经普陀莲花洋触礁,船不能行,他以为菩萨显灵,祷告说: "若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后来,船漂泊到潮音洞下靠岸,当地张姓居民舍房供佛,名"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普陀山最早的寺院,也是普陀山供佛之始,自此名声日起.公元967年宋太祖派太监进山供香,接着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命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香火始盛.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指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这里的寺庙都以供奉观世音为主,成为普陀山的一大特色.在我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为降妖魔,也曾到普陀山向观音菩萨求助.普陀山成为观音佛地,传说甚多.《华严经》载: "善财二十七参,至补陀洛迦,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文夫观自在菩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善财便参拜问道,即俗传的童子拜观音."此为后世佛徒引据的缘由之一。

普陀山寺庵禅院遍布,有百处之多.普济寺、法两寺、慧济寺是普陀山的三大名寺,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普济寺又称前寺,位于灵鹫峰下,与寺前莲花池诸景衬映,为全山风光最佳处.曾济寺原名"宝陀观音寺";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明神宗朱诩敕改"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水寿普陀禅寺";公元1669年,清康熙帝赐额"普济群灵",改称"普济禅寺",现存殿堂是清代雍正年间修建的,其规模之大甲于东南,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原有房屋200 多间,与杭州灵隐寺不相上下,至今建筑面积尚有11400余平方米.普济寺主殿大圆通宝殿与一般寺院大雄宝殿不同,它不供奉如来佛,而是供奉观音大士.据说这与皇家钦定有关,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大圆通宝殿是一座单层重檐、宽敞壮观的木结构建筑,殿内可容纳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

法雨寺也叫后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该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初名"海潮庵",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御赐"天花法雨"额,遂改名"法雨禅寺".法雨寺地处光熙峰下依山凭险,层层叠起,入门依次而上,仿佛步入天宫.寺内大圆通宝殿即是著名的九龙殿,殿高22米,殿顶穹窿呈拱圆型,内顶九龙盘拱,昂首舞爪形态自然.殿前有古树十余株,其中有一棵古老的柏树形状独特,树干离地一尺多分杈向上,曲曲弯弯,一枝似龙,一枝似凤,有头有尾,人称"龙凤扁柏",据说这棵古树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

慧济寺位于普陀之巅的佛顶山上,也叫佛顶山寺.该寺原为一座石亭,明僧圆慧发愿建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僧能积扩庵为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僧德化清大藏经贮寺,其徒文质又大规模扩建,遂成巨刹,而与普济寺、法雨寺形成鼎峙之势.慧济寺虽处山顶,但殿堂宽敞,寺宇壮观,布局因山而宜,大雄宝殿、藏经楼、大悲阁等都在一条平线上.慧济寺西侧的鹅耳枥,是东南亚独有的珍贵树木,系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西麓的公路边有一方形巨石凌空孤峙,称为"刀劈石",其裂纹中剖如切.传说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与杨戬斗法,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到南海普陀山顶,隐身石后,杨戬奋力追赶,举刀劈石所致。

普陀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以其大自然造就的奇秀绚丽的景色扬名海内外.普陀山全岛有二十六山、十八峰、十五岩、十三洞、八泉、六涧,还有许多海滩沙地,它们错落有致,构成许多别致的天然美景.它以海光山色见长,尤以沙、石、洞最为著名,要论沙滩主要有千步沙、百步沙、金沙和飞沙岙等,其中以千步沙最为著名.这片金沙绵亘近1500米,古人称它"黄金如屑软如苔".要论洞,著名的有潮音洞、梵音洞、狮子洞、善财洞、朝阳洞等,其中以潮音洞最为雄伟,它坐落在海岛东南角的海边石壁下,是一个深不可探的石洞.洞顶的夎岩相累成穴,叫做"天窗".透过天窗,人们可以看到海浪撞击洞石的气势,每当潮水进洞,还发出有节奏的轰鸣,震人心弦.普陀山的石妙趣横生,位于岛西南部的"磐陀石",人称"天下第一石",由上下两石相叠而成,上石如一巨台,顶部平坦,可容百人,下石顶部稍尖紧托其下,看上去险若欲堕,但却稳如泰山.距磐陀石不远处,有两块巨大的龟形石,一似蹲伏,一似昂首挺颈,向上匍匐,惟妙惟肖,这就是"二龟听法石".相传它们原住东海大洋,闻菩萨说法,夜间也来承受甘露,天明忘返,就变成石头了。

绚丽多姿的普陀风光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距今约0.8~1.4 亿年间,发生的地壳运动使我国东南部和沿海一带受到广泛的影响,在强烈的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和断裂活动中,形成了普陀.从它的形成起至300 万年前,普陀山一直处于隆起的状态.后来,由于间冰期大量冰川融化,海面抬升,普陀山沉沦海中,遭受了海浪的冲刷、侵蚀及夷平作用,形成一系列的海蚀崖洞、海蚀柱和岬角等.在后期的新构造运动中,普陀山呈间歇性上升,原来位于海面的洞穴、崖石被抬高到一定的高度,形成如今千姿百态的海蚀、海积地貌为特点的山海风光圣地。

普陀山妙趣横生的"二龟听法石"、巨岩怪石参差交错的"五十三参石"等,都是经长期的海蚀与节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原来位于岸边的磐陀石,在新构造运动中,竟被升高了90米;潮音洞、梵音洞等则是在海浪、潮汐的强烈冲击下,岩体不断被侵蚀、崩塌,而形成的海蚀崖洞。

下一页:八百里武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