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偏方单方精选 < 健康书籍 :当前位置 
中耳炎
专题:耳鼻喉科偏方 类别:医学书籍

桑叶滴耳剂

[药物]新鲜桑叶数片。

[用洁]上药洗净捣烂取汁,每次将桑叶汁滴入耳内1-2 滴,每天3次。

[疗效]此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一般2-3 天即愈。

[病例]朱×,男,3 岁。患儿耳内发炎,有脓液流出20 天。诊为化脓性中耳炎。经此方滴入耳内,3 天即愈。

[来源]朱培忠,等。四川中医1985; (5) : 封3

中耳炎方

[药物]鲜蒲公英全草。

[用法]上药用清水洗净晾下,剪成碎片,捣成糊状,用双层消毒纱布包住用力拧挤取汁,干净器皿盛接。每天早、午、晚用滴管吸取药汁滴入耳孔。滴药前,先将耳道脓血消除干净。3-5 岁每天用鲜蒲公英3 株,6-10岁每天用5 株,10 岁以上每天用7 株。

[疗效]此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5 例,全部治愈。

[病例]张××,女,17 岁。患者从7 月初双耳道疼痛,继之流脓,伴头痛、听力减退。口苦、小便黄赤。检查双耳道周围红肿,耳孔满是脓血,面色红赤,舌苔黄厚、边尖赤,脉弦数;颈部可触及2-3 个淋巴肿块。以此方治疗6 天后痊愈。

[来源]谷正本,中医杂志1992; (5) : 6

田螺液

[药物]大活田螺。

[用法]将田螺洗净外壳,放置冷水中让其吐出污泥。放置时间越长,吐纳就越清洁。用时先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反复拭干耳内脓液,然后侧卧,使患耳朝上;将田螺剪开尾部 (螺尖) 呈漏斗状,对准患耳的外耳道,用物刺激田螺盖,使田螺体收缩,释出清凉粘液滴入患耳,滴数不限。患者突感舒适、清凉,侧卧片刻。每天1 次。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轻者1 次愈,重者3-5 次可愈。

[来源]周津平,浙江中医杂志1991; (2) : 67

滴耳油

[药物]核桃仁10 个,冰片2克。

[用法]取核桃去壳取仁研烂,用布包裹,用力挤压取核桃油约10 毫升。将冰片研未兑入油中调匀即成。治疗时患者侧卧,患耳朝上,先目双氧水清洗外耳道3 次,擦干耳道后滴入滴耳油5-7 滴,用干棉球堵住耳道口。每天1 次,7 天为1 疗程。治愈后要用3%双氧水清洗耳道,以免结痂阻塞耳道,影响听力。

[疗效]此方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显著。

[来源]贾宪平.山东中医杂志1990; (1) : 48

虎耳草滴耳药水

[药物]鲜虎耳草、冰片各适量

[用法]将虎耳草洗净晾干后捣烂,用纱布包裹绞拧取汁,加冰片溶解后备用。或用鲜虎耳卓捣烂取汁,在每100 毫升药汁中加入75%酒精20 毫升,制成中耳炎药水。使用前用双氧水将患耳洗净,周围以75%酒精常规消毒,滴入上药水于患耳,每天3-4 次。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45 例,治愈43 例,好转2 例。

[病例]周××,女,80 岁。因外耳道疖肿感染致化脓性中耳炎,曾用西药治疗15 天未见好转。以此药水每天滴耳3-4 次,5 天痊愈。

[来源]胡金曼,浙江中医杂志1990; (3) : 129

注: 虎耳草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lfera (L. ) Meerb.全草。有祛湿消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等作用。

蛇甲散

[药物]蛇蜕、穿山甲各10克,明矾2克。

[用法]将蛇蜕、穿山甲火锻成炭,加入明矾,同研细粉,装瓶备用。使用时以3%双氧水洗净耳腔脓液,用0.9%生理盐水冲洗耳腔,然后用于棉签擦干,用麦杆将药粉吹入耳腔,早晚各1 次,一般3-5 天可愈。

[疗效]上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满意。

[病例]刘××,男,56 岁。患者5 年前患比脓性中耳炎,长期耳腔流黄绿色脓液,听力明显下降,并伴头昏头痛。虽经各种中西药物治疗,未能痊愈。以上药散治疗,5 天后,耳腔内无脓液,听力明显提高,余症悉除。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来源]屈维全.浙江中医杂志1992; (5) : 214

马钱子油

[药物]马钱子1 粒,茶油50克许。

[用法]将马钱子捣碎,放入碗中,加入茶油,放在文火上炖数十沸即成。用前将脓耳揩拭干净,然后用药棉蘸马钱子油塞入耳中,早晚各换药1 次。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有效。

[病例]吴××,男,32 岁。左耳中耳炎流脓20 多年,脓液清晰,听力减退。配马钱子油30 毫升,治疗1 个月告愈。

[来源]叶益丰,浙江中医杂志1987; (11) : 499

龙矾散

[药物]煅龙骨、枯矾各等份。

[用法]上药分别研末,过120 目细筛,然后将2 药混合拌匀,装瓶密封,放阴凉干燥处备用。用药前先用3%双氧水把耳道内脓液及分泌物洗净,患耳周围用75%酒精常规消毒,停2-3 分钟后,用消毒棉签擦干耳道,然后取塑料管或麦杆蘸取药粉,轻轻吹入患耳道内,每天1 次。如渗出液较多,可早晚各用药1 次,直至痊愈。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58 例,全部治愈。

[病例]许×,男,2 岁。5 天前发现左耳流脓,无臭味,流脓前曾发高热2 天。检查左鼓膜中央穿孔,急性充血,有粘稠脓液,呈淡黄色,量较多,无臭味。以此方治疗2 次,第2 天已无流脓,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来源]胡金曼.四川中医1991; (9) : 37

胆矾散

[药物]猪胆汁30 毫升,枯矾30克。

[用法]先将枯矾研为细末,再与猪胆汁混合拌匀,晾干研末,装瓶备用。取棉签将耳内脓水揩净,取少许药末置于适量香油中调匀滴耳。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40 余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病例]单××,女,43 岁。患中耳炎已2 年,经常耳内闷痛,流脓水,时重时轻,多次治疗效不佳。以此方滴耳1 周后痊愈。

[来源]樊学成,四川中医1984; (6) : 62

葱蜜滴耳液

[药物]葱白5 根,蜂蜜20 毫升。

[用法]将葱白捣烂用蜂蜜浸泡半天,再用一层纱布滤过,药液装瓶备用。使用前用双氧水冲洗患耳外耳道,用消毒干棉签揩干,用小玻璃管或麦杆吸上药滴入3-4 滴,每天2-3 次。滴药后用手轻轻按压患耳屏。

[疗效]此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疼痛者有较好的疗效。

[病例]刘××,男,8 岁。右耳患脓耳,虽打针服药而痛不止,改用此方治疗2 次后病除。

[来源]黄宇康.四川中医1983; (4) : 64

银香冰散

[药物]银珠30克,麝香1.5克,冰片0.9克,海螵蛸6克。

[用法]将海螵蛸炒至表面发黄,取出冷却后,同银珠、冰片、麝香共研极细粉,用双层纱布筛过,装瓶密封备用。将患耳用双氧水洗净擦干,用麦杆将药粉少许吹入耳内,每天1-2 次。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一般2-3 天可治愈。

[病例]宋××,男,2 岁。左耳流脓性分泌物2 周,经内服、外用抗生素无效,以此方治疗3 天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来源]黄宇康,四川中医1983; (4) : 64

二黄滴耳油

[药物]黄连、黄柏各3克,枯矾2克,冰片1.5克,香油100克。

[用法]前4 药研末,将香油煎开冷却5 分钟,与上药末调匀成混合油剂,装瓶备用。用消毒棉签擦净患耳脓液,蘸取药油滴入患耳,每天3 次,每次2-3 滴。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10 余例,均获痊愈。一般急性者用药2-3 天后炎症即可消除,慢性患者约1 周左右。

[病例]姜××,男,38 岁。左耳间断流臭秽脓液2 年余,听力减退,屡用中西药罔效。用此方治疗3 天,脓液减少,治疗5 天获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来源]李俊华. 湖北中医杂志1984,(4) : 25

青白散

[药物]青黛、枯矾、炉甘石各5克,海螵蛸、黄连、龙骨、乳香、五倍子各3克,冰片2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用双氧水清洗患耳拭干,吹入上药适量,每天1 次。

[疗效]此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30 多例,均获良效。

[病例]吕××,2 岁。左耳内流脓水12 天,脓液稀薄,无异常臭味,鼓膜已穿孔,听力较前减退。以此药散治疗3 天后,脓液消失,1 周后鼓膜已愈合。

[来源]郭龙恩,浙江中医杂志1989; (11) : 518

鲜地黄酊滴耳剂

[药物]鲜地黄适量,60%乙醇适量。

[用法]将鲜地黄去杂质、洗净切片,按浸渍法加60%乙醇至药平面,浸渍4 周后,过滤,药渣用力压榨,所得药液与前滤液合并即得。用乙醇或双氧水消毒棉签清洗患耳脓液,再滴此药剂,每次2-3 滴,每天3 次。

[疗效]此方治疗耳部疾病54 例,痊愈48 例,有效2 例,无效4 例。

[病例]傅×,男,13 岁。1 年前左耳患化脓性中耳炎,近1 周疼痛流脓液。检查鼓膜穿孔,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以此方滴耳治疗,8 天后治愈。

[来源]李晏霞,等.辽宁中医杂志1988; (11) : 25

紫草油

[药物]紫草3克,芝麻油40克。

[用法]将紫草用芝麻油炸之,待油变紫色后滤取药油,装玻璃瓶备用。使用前用双氧水擦洗患耳,再用棉签擦干,滴入紫草油数滴,每天2-3 次。

[疗效]此方治疗急慢性脓耳53 例,痊愈32 例,好转18 例,无效3例。

[病例]豆×,男,35 岁。2 月前耳内流黄色有臭味之脓液,经用抗生素治疗效不佳,反复发作且加重。以此方治疗3 天后流脓明显减少,7 天后痊愈。

[来源]张子宽,辽宁中医杂志1989; (5) : 29

蛇矾梢

[药物]蛇蜕1 条,明矾10克,冰片1克,朱砂0.5克。

[用法]将蛇蜕洗净,晾干,包裹白矾,放入砂锅内,以武火加热,待蛇蜕烧化,白矾熬枯,用竹签刮下锅内白色粉末,研细,加入冰片、朱砂,混合调均匀,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先用双氧水或0.9%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耳,擦干,取上药适量,吹入患耳内,每天1 次。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中耳炎18 例,全部治愈;慢性中耳炎15 例,痊愈14 例,好转1 例。一般3-4 天即愈。

[来源]冯金海,河北中医1987; (3) : 23



 · 下页: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