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偏方单方精选 < 健康书籍 :当前位置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小儿发热
专题:儿科偏方 类别:医学书籍 ( 字号:   )

山栀外敷剂

[药物]生山栀9克。

[用法]上药研碎,浸入少量70%的酒精或白酒中30-60 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匀,做成4 个如5 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 (双) 、内关穴 (双) ,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发热60 例,1-3 次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

[病例]楼×,女,2 岁。鼻塞、流涕、咳嗽已3 天。昨起发热,曾服小儿消炎散等药热不退,今天体温39.5℃,纳减,便干、搜赤,咽红,扁桃体Ⅱ°肿大,舌红、苔薄黄。诊为急性扁桃体炎。以此方治疗1 次热退,继以清热利咽之品调理而愈。

[来源]方红,等,中医杂志1991; (12) : 32

注: 山栀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功,故用其外贴涌泉穴,即取“上病下治”之意,以清泻三焦之热;用其外贴内关穴,以清心经之热。故以此法治疗小儿发热,常获奇效。

清热止咳汤

[药物]鸡屎藤 (全草) 、火炭母 (全草) 各30克。此为5-8 岁小儿量。

[用法]上药加水300 毫升,煎成100-150 毫升,1 次服完 (可适加白糖调味) 。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发热咳嗽有效。

[病例]陈×。突然发热,体温38。5°C,咳嗽、声嘶,咽部充血。服此方1 剂,次日热退咳止。

[来源]黄显能,四川中医 1985; (1) : 42

注: 火炭母为蓼科植物Po1ygonum Chinense L.的全草。又名黄鳝藤、晕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功能清热解毒。

马鞭草合剂

[药物]马鞭草鲜叶、鲜淡竹叶、灯芯草各20克。

[用法]将马鞭草洗净,置瓷碗中捣烂后,布包绞取药汁;将鲜竹叶、灯芯草入砂罐内,加水300 毫升,煎成200 毫升,与马鞭草药汁混合,分几次1 天内服完。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不明原因高热症疗效满意。

[病例]患儿,男,3 岁。无明显诱因高热不退已13 天,用解热剂、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体温稍降,停药旋即回升。诊见神清面赤,微显烦躁,不呕不咳,无痛无泻。检查五官、咽喉、颈、周身均未发现异常。舌稍红,苔少,指纹色紫,脉数。辅助检查亦在正常之列。以此方治疗,1 剂而病势顿挫,势降体安。

[来源]樊淡。浙江中医杂志1992; (5) : 209

忍杏升降汤

[药物]银花藤15克,杏仁、炙僵蚕各8克,净蝉蜕5克,生甘草3克。

[用法]2 岁以下每天1 剂,水煎分2 次服,3 岁以上每天1-2 剂,水煎2-4 小时服1 次。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感冒发热243 例,1-2 天热度退至正常者195例,3 天热退至正常者25 例,4 天热度退至正常者23 例。

[病例]钟×,男,5 岁。发热2 天,体温39°C,曾服APC 等药热稍退,尔后热势又张,前额胀痛,身热畏风,纳呆口臭,咽红且痛,苔中厚腻,脉浮数略滑。以此方加焦三仙各8克,2 剂,身热已退,再以疏理肺胃之法调治而愈。

[来源]程栽芝。浙江中医杂志,1990; (9) : 419

小儿退热散

[药物]连翘120克,黄芩、黄柏、山栀子、知母各80克,淡竹叶、薄荷、大黄、大青叶、浙贝母、炙甘草各60克。

[用法]上药研细为末备用。用时以白糖开水冲调服用。3 岁以下幼儿,先用开水冲泡药末,纱布滤去药渣后口服。4-7 岁每天服2 次,每次3克,4 岁以下每次服2克。

[疗效]此方治疗7 岁以下小儿风热感冒发热,有一定效果。

[病例]殷×,女,5 岁。发热4 天不退,体温39.4°C,伴有口于,咳嗽,小便发黄,食欲不佳,彻夜吵闹。因青霉素皮试有过敏反应,仅服1天退热药物,高热未退。以此方8 包,每天服2 次,每次3克,白糖调开水冲服,2 天后痊愈。

[来源]徐宏生。湖北中医杂志1990; (2) : 25

银石饮

[药物]金银花、石膏各30克,玄参20-30克,神曲15克,荆芥8克。伴大便秘结者加大黄3-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2 次,共取药液150 毫升,3 岁以下每天服1 剂量,3-8 岁服1.5 剂量,8 岁以上服2 剂量。要求每天药量在当天晚上11 时以前服完。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高热175 例。服药后12 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者71 例,服药24 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者42 例,服药48 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52 例,服药3 天内体温降至正常10 例。

[病例]周××,男,7 个月。发热3 天,体温波动在38.5-39. 5 °C之间,伴烦躁口渴喜饮,纳呆,小便短黄,大便于结,舌红、苔黄,指纹红紫;咽部充血,咽壁滤泡增生。服此方1 剂,6 小时后微汗出,热退;再服1剂,诸症悉平。

[来源]李江。浙江中医杂志1990; (8) : 353

退热饮

[药物]石膏20-30克,麻黄3-5克,白僵蚕、蝉蜕、生甘草各3-6克,金银花15-20克,防风、荆芥各10克,杏仁6-9克。

[用法]每天1 剂,石膏研末先煎20 分钟,余药用冷水浸渍10-20分钟后再与石膏同煎,煮沸5 分钟,去渣稍凉服。3 岁以下少量多次分服,3岁以上分3-4 次服完,可用米汤或糖水送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发热54 例,显效38 例,有效15 例,无效1 例。

[来源]杜发斌,湖北中医杂志1988; (3) : 17

沙参黄连地龙散

[药物]川黄连、北沙参、干地龙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分别烘于研末备用。高热合并惊风者按2: 1: 1 配制成散剂,服用量0. 38/kg 体重/次;高热合并肺炎喘嗽者按2: 1: 2 配制,用量按0.48/kg 体重/次,均为每天3 次,溶于温开水中饭前或发热时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高热25 例,治愈20 例,有效4 例,无效1 例。

[来源]唐祥政,陕西中医1988; (8) : 367

石板柴汤

[药物]生石膏 (先煎) 30克,板蓝根、大青叶各15-20克,柴胡、僵蚕各9克。

[用法]每天1 剂,水煎分3-4 次温服,每次口服量不宜少于20 毫升。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 例,显效96 例,有效2 例,无效2例。

[来源]唐业忠,广西中医药1987; (3) : 15

复方清胃散

[药物]生大黄、甘草各30克,生石膏15克,滑石60克,朱砂7.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天服2—3 次,半岁以下每次0.5克,半岁—1 岁每次1克,1—1.5 岁每次1.5克,1.5—2 岁每次2克,2—2.5 岁每次2.5克,2.5—3 岁每次3克,3 岁以上每次4.5克。温开水送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发热60 例,痊愈37 例,好转17 例,无效6 例,有效率90%。

[病例]陈×,女,2 岁。患儿2 天前出现发热 (体温38.8℃,伴烦躁,呕吐厌食,腹胀腹泻,唇干舌红,指纹紫。以此散18克,每天服3 次,每次2克,治疗3 天诸症均除。

[来源]陈来新,等。浙江中医杂志1990; (5) : 207

萸桅散

[药物]吴茱萸、山桅子各2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再用纱布包扎固定,每4 小时换药1 次,连用2—3 天。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发热疗效较佳。

[病例]陈×,女,5 岁。患儿口腔散在豆粒大溃疡,口唇结痂,不能进食,体温在38—39℃之 间,曾用抗生素及退热药,效果不佳。即以此方贴敷涌泉穴,用药2 次后,体温降至37.5℃,再用3 天治愈。

[来源]孙军。浙江中医杂志1992; (12) : 541

绿豆糊剂

[药物]生绿豆50克,鸡蛋1—2 个。

[用法]将绿豆研细,过80 目筛,再将鸡蛋打一小孔滤出蛋清,与绿豆粉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3—5 厘米、厚0.5—0.8 厘米的圆形糊饼2 个,分摊于布块上敷两足心 (涌泉穴) ,外以绷带缠裹包扎,每天敷2 次,每次6—8 小时。共敷2 天。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高热,疗效较佳。

[病例]王×,男,f 岁半。发热3 天,体温在39.1—39.50 波动,精神萎靡,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指纹青紫。以此方外敷2 天,体温降至正常。

[来源]邵金阶。浙江中医杂志1989; (3) : 114

香龙散

[药物]鹰香0.3克,活地龙3—5 条 (白项者最佳,红项者亦可,紫项者不用) ,白糖10克,面粉少许。

[用法]将地龙洗净,合白糖一起捣烂,加面粉做成疑饼。赐香置于神阙穴 (肚脐) 内,再将药饼盖于脐上,用绷带或胶布固定。高热退下、惊厥停止后,再保留数小时才取下药饼。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效佳。

[病例]夏××,女,8 岁。因高热住院数天,经中西药、输液等无效,病情危重。刻诊: 高热,抽搐日发数次,昏迷,牙关紧闭,头项强直,角弓反张,目不转睛,口唇发钳,腹膨隆,脉洪数有力。以此方贴脐30 分钟惊厥除,又服紫雪丹1 支,配合凉血开窍中药内服,诸症除。后以疏风清热健胃之药善后。

[来源]李伯川.四川中医1983; (1) : 30

银芩石草汤

[药物]生石膏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银花10克,黄芩6克。

[用法]上药煎汤,每次用50-150 毫升作高位保留灌肠,每天3 次。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高热86 例,痊愈67 例,好转14 例,无效5 例。

[病例]陈××,男,5 岁。患儿发热3 天,咳嗽流涕,呕吐痰涎,咽喉充血,饮食减少,大便干燥难解,昨夜抽搐1 次,舌红、苔薄腻微黄,脉数,体温39.8℃;血液检查: 白细胞13.6×109/L,中性0.80,淋巴0.20;X 线胸透肺纹理增粗。以上方加双钩藤10克,生石决明 (先煎120克,1 剂急煎250 毫升左右,冷后灌肠,每次60 毫升,每天3 次。次日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除。

[来源]陈建平.浙江中医杂志1990; (9) 419



 · 下页:小儿肺门淋巴结结核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