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时候,一个春天的早晨,天刚亮,在云雾里,我光着脚,踏着露水,象往常一样开始了我的工作——放牛。牛儿悠闲地吃着草,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雾也散尽了。这时,我听到家中母牛“哦——哦——”的悲鸣声,好象是在喊着“孩子——孩子——”我急忙跑回去,见父亲正在捆绑一头小牛犊,准备要杀它。看到此种情境,我伤心地哭了,急忙跑过去抱住父亲的腿,请求道:“爸爸,不要杀它!不要杀它呀!”母亲在一旁说:“我们也不愿意杀生造业,可是没办法,想生活好一点儿,杀头小牛,一年都可以喝到牛奶。”我哀求道:“别杀这头小牛!妈妈只要不杀这头小牛,我愿一年当中不吃酥油!”经过我的努力,小牛终于得救了,我高兴地把它牵到草地里,让它自由自在地吃着青草。母牛很感激我,用舌头不停地舔着我……小牛渐渐地长大了,每当看到它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几十年过去了,往事如梦,我总觉得有时牛也象人一样。在历史上也有诸如此类母子情深的故事:
清朝道光年间,列山集有一个杀牛为生的屠夫,名叫张六子,他在罪恶的大半生中杀牛无数,杀生对他来说已习以为常,断除一头牛的性命,对他来说就如同在田间拔草一样轻而易举。后来他因亲睹牛犊救母的情景而感动,从此放下屠刀,不再杀生,并成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张六子四十六岁那一年,邻村有一户人家发生急难,他趁机以很便宜的价钱买下那户人家的一头母牛和刚生下一个月的牛犊。他为自己能占到这样的便宜而沾沾自喜。当天,他就把刀磨好放在屠案上,接着去捆母牛。等他把母牛捆好后,要去拿刀来杀牛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把刚磨好的刀。在忙乱中,他转来转去,从屋外找到屋里,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可是连屠刀的影子也见不到,无奈的他只好纳闷地坐在墙角叹气。这时,他发现那头母牛惶恐不安地看着坐在它前面的小牛,而小牛犊则是脖子一伸一伸的,簌簌地流着眼泪。他甚感惊异,于是前去驱赶牛犊,牛犊安坐不动,他又气急败坏地用棍子打,牛犊还是不起来。恼怒的张六子抓住牛犊的前腿,提起牛犊往旁边一甩。这当儿,他忽然发现自己怎么也找不到的屠刀原来藏在小牛犊的屁股底下……
这幕牛犊救母的情景深深地触动了他那颗残忍而麻木的心,他用颤抖的手给母牛解开了绳索。被摔在一旁的小牛犊慢慢地爬起来,走到母牛的身边,用脖子蹭着母牛的脸。母牛用舌头舔着小牛,低沉地叫了几声。小牛犊好象听到了什么吩咐似的,朝着他前腿跪下。残酷的屠夫被震憾了,身体不能自己地摇晃着,几乎有点站立不稳,这个向来杀生不眨眼的冷酷的他居然失声痛哭起来……
自此以后,张六子不再杀牛,后来又皈依了佛门,终生茹素,非常虔诚。那母牛和小牛犊他一直精心养着,到八十六岁,他去世时,它们还活着。在他死后,两头牛因失去主人悲伤过度,寸草未进,滴水未饮,没过多久也死了。这件事被当时的人们刻在宿州的一块石碑上而保存了下来,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