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心理健康 < 生活点滴 < 般若人生网: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报恩与复仇—回报心理浅析
来源:科学画报 作者:佐斌 ( 字号:   )

从“中山君的故事”引出的……

《战国策·中山君飧部士大夫》记载:中山君设宴款待都邑的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被请之列,由于就餐时没有分到羊肉羹,司马子期为此发怒,去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中山被迫出逃,有两人持戈跟随。中山君问此两人:“你们来干什么?”两人回答:“臣的父亲有一次饥饿将死,君曾赐一壶食给他吃。臣的父亲临死时说:‘中山若有事变,你们必须以死相报。’所以我们来为君死。”中山君叹息道:给予不在乎多少,在于别人是否相当困厄;施怨不在于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心。我因一杯羊肉羹而亡国,而因一壶食得两个壮士。

这则故事的主题是报恩与复仇(或施恩与结怨)。类似的事例在古代之中国,可谓不胜枚举。

当今,这种报恩复仇的现象与行为仍十分普遍。譬如 人情关系,张家在娶媳时受了李家所送之礼,则李家嫁女时,张家也会送礼。再如某人知道你对他好,他也会对你好;他认为你不喜欢他,他也不会喜欢你。

据研究,报恩与复仇或与之类似的行为,是从古至今皆十分普遍的行为。那么,人们采用回报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回报行为又有哪些特征呢?

回报行为的动机与特征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和动机引起的。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活动总是被某种需要所驱使的,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

相互回报行为也是由人的某些社会需要和动机引起的。人们回报的需要和动机并不都相同。据调查研究,回报需要与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维持个人心理平衡

大部分人在“受恩”后,都有心理上的欠债感,或心里不安,或过意不去,这种心理状态,只有通过回报来解除。复仇也是因为人格受辱或财物受损后心里忘不了,要发泄与解恨。

给予恩惠和结下仇怨,虽然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人际作用行为,但都打乱了个人原有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要得到改善,要达到新的平衡,只有通过回报来实现。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是回报的主要原因。

二、保持人际社会交往

保持人际社会交往的功能,在报恩上有较明显的反映。来而有往,不仅因为其礼,而且由于可以扩大社会交际圈,参与社会活动,消除个人自身的孤独与寂寞之感。

复仇报怨从表面上看影响了人际交往的质量,然而,从人的社会性而言,它除了有获得良好质量的意愿外,还不可忽视具有社会参与意识,通过复仇,参与了社会人际活动。参与的心理意义比质量的意义更大。

三、获得社会赞许

有恩不报,有仇不复,在一些人眼里是反常的行为。有恩不报非君子;有恩不报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而有仇不报亦非君子;不报是懦夫,是无能之辈。

因此,受恩者和有怨者,通过回报,可以成为社会赞扬的目标,如不回报,则会成为社会谴责的目标。相互回报,符合人的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和规范的要求。

我们从报恩与复仇这两个方面来看看中国人的有趣的回报行为,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1)一饭之恩,千金以报

恩是一种泛指的说法,德、惠、赠与、招待、救济等,都可以算是一种恩惠,大至救命之恩,小至一饭之德,在中国历史或稗官野史上是常见的事。在当代中国,通常人们将他人给予的帮助行为和友好行为视为最普遍的恩。

对于恩的回报,从以下四点可见中国人的心态:

①知恩莫忘。不管中国人出于何种动机,只要认定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一定不可以忘记,亦即所谓“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忘恩则负义”。

②有恩必报。有恩不报是中国人所言无德无义之为,有恩不报是中国人感到于心不安之事;有恩不报还与中国人“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的俗约相违背。由于这些道理,中国人无论如何要知恩图报,“宁可负我,不可负人。”

③转换相报。多数中国人主张采用有别于施恩的方式进行回报。有的学者分析了古代报恩的方式,发现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报偿,可以转换,实际上以转换的报偿居多,以同样方式回报较少。

④千金以报。“一饭之恩,千金以报”,“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虽是喻语,但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报之恩要比施之恩在量上大得多。

(2)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同恩一样,仇为日常之统称,近义词为“怨”、“恨”。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将他人对己的不友好之举转为怨恨之意。现代社会中,绝大部分中国人已较少遭遇古时之深仇大恨,所谓仇怨,多指心理上被人伤害。

怨恨在中国人看来,也是要记住的,既可以“怀恨在心”,是否要报复,则要“审时度势”,仇怨似不必那么“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冤家宜解不宜结”,“怨怨相报何时了”,“能饶人处且饶人”。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的宽容大度性格。然而,对于侮辱人格、杀父夺妻、诬蔑陷害等大怨,还是要报复的,即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不过,在时间维度上,则不一定那么急于求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怎样报仇呢?多数人采用质量对等、方式各异的原则来回报。

以真诚为镜,正确看待回报

回报行为作为一种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合理与进步的一面,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络,表现一个人的知书达礼和豁达大度,从某个侧面反映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恩仇事件不仅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有时也发生在两个群体之间。

回报行为虽然有其理性和规律性的一面,然而也有其十分复杂的一面,因此,时常使人处于矛盾与困惑之中。得恩或结仇之后,打乱了个人原有的心理状态,产生各种矛盾:

①俗语说:“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后者定要回报,那前者应不应接纳,便是一个问题。

②作为受惠者,往往有回报恩惠的念头,这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功利交换,但又如何恰如其分地完成回报行为呢?

③出于礼仪,人们习惯于回报,但社会上有人利用回报的机会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引起社会对回报行为的争议甚至反感,违背了礼仪的初衷,败坏了社会风气。要使人们正确理解回报行为,更好地完成回报行为,让回报行为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促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使人们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和处理人们的相互回报行为,最为根本的是以真诚为一面镜子,来观察他人和对照自己。也就是说,只有发身内心的真诚的回报,才是我们的社会所赞许的。

当然,以真诚为镜,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他人的行为给予“真诚回报”,而是要我们采取自然、大方、真诚的人际交往方式,来共同创造人世间的真情。同时,我们认为:

(1)不一定凡事都要以物相报。人与人的相互帮助、友好相待,是我们的社会公德,不一定都要回报。

(2)对他人的“回报”应做“冷处理”。对他人的回报应依据友情而不接纳重物回报。

(3)如确想回报,则应以表达感谢(或正直)为中心,藉以小礼品,表达心意即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4)提倡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与人为善,增进同志友谊、邻里友情。

(5)敢于、善于同借回报之名谋取私利的丑恶现象作斗争,拒收“糖衣炮弹”,不为贿赂所动,树立正气,做正直之人。

 
下页:你会给别人“下台阶”吗?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