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人生之旅 < 生活点滴 < 般若人生网: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几件难忘的往事
来源:父母必读 作者:丰一吟 ( 字号:   )

父亲又皱着眉头俯身在拾地上的碎纸屑了。其实他从不追求房间的过份清洁,家具也不讲究,但求实用大方。地上也并不是点尘不容。可是他讨厌纸屑果壳随地乱丢。对他来说,整个房间大约就好比一个画面,他不能让画面沾染污秽。

我早已知道父亲有这习惯,可是这一天代他拆读者来信,信封头上撕下来的一小条纸失手落在地上。就这么一小条,我也懒得拾起来往字纸篓里丢了。可是一转眼,又劳老人家弯下腰去拾。我不好意思,随口作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声明:“喏,只不过是刚才那封信上撕下来的一小片纸……”“你把它装回信封里就好了。”在这种时候,父亲总是以积极的建议代替消极的指责。他教了我这个好办法。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至今还牢记在心,而且一直采用这办法。从此,地上就再也见不到信封头了。

我为父亲准备画具,在桌上铺好宣纸,把浸透墨汁的毛笔从铜笔套里拔出搁在砚台边上。没搁稳,咕噜一声,圆杆的毛笔滚到砚台一侧,正好落在一本书上。书封面被毛笔弄脏了,多可惜!我慌忙把毛笔拿起来重搁,但圆笔杆还是在砚台边上滚动了一下……父亲看到我这狼狈相,便伸手拿住毛笔略微往后移一下,说:“你要这样搁,把笔头毛的部分搁在砚台边上,就不会滚动了。”

父亲在生活中的小办法确实不少,也真能解决问题。一只茶几放不平,咕咚咕咚地摇晃。对此,我们往往视若无睹。他却看不惯,立刻从抽斗里拿出平时收拾着备用的零星硬纸片,折成厚薄适当的、比茶几腿的横断面略小的方块,塞到茶几腿和地面之间。塞稳了还不算,再端详一番,如果那纸片露出一条白色,外面看得见,他必定还要取出加工:给纸片涂上与茶几腿相似的颜色。

父亲不能容忍他房中的镜框挂得哪怕有一点儿歪斜。他的目力比尺还准,不用量,一眼就看出。而且斜了非马上纠正不可。如果旁边一时没有人可叫,他宁愿自己端张凳子爬上去,立刻把它移正。父亲桌上和抽斗里的用具,井然有序,从不乱丢乱放。

“我的小剪刀呢?”有一回父亲皱起眉头问。

“哦,刚才我拿去剪东西,忘了还……”我立刻跑到另一间房去拿来放回原处。

“从哪里拿的东西,就要放回哪里,要归原!否则下次要用就找不到了。”

正因为父亲样样东西都“归原,”到他房中去拿个橡皮、拿把小刀之类特别方便,我也就常常去动用他的东西。不过后来渐渐地受他影响,自己也制备了一套有固定位置的常用工具。现在,该轮到我教自己的孩子“归原”了。

有这么一回,父亲叫我给客人盛饭。我盛好后,单用一只右手端着饭碗送到客人面前桌上一放。父亲不满地朝我看一眼。客人走后,他把我叫到跟前关照说:“以后给客人送茶端饭时,一定要用双手奉上,不可用一只手象随便扔给别人似的。如果另一只手一时伸不过来,只能用一只手,至少也要对客人声明一下:‘对不起,我用一只手。’”

抗战期间,我家颠沛流离。正当学龄的我们,读书颇成问题。父亲总是尽力抽时间教我们一些文化知识。1940年,我家来到遵义,住在郊区的罗庄,生活比较安定,父亲就利用每星期六的晚上为我们举办家庭文艺会。起初他从城里买来五元甜的咸的零食,供我们开会时享受。他称这文艺晚会为“和谐会”(按我们家乡音,与“五元会”的音相近似)。不久物价涨了,要买十元才够吃,于是改名为“慈谐会”(与“十元会”的音相近似)。在会上,父亲讲各种各样的知识给我们听,有时讲一个故事,要求我们会后写成作文,等等。

父亲教我们读古文诗词,在我们学龄时期自始至终未曾间断。我的姐姐们和大哥一直由父亲亲自教,我和二哥则起初由姑母教《论语》、《孟子》,后来由父亲教我《古文观止》和诗词等。无论谁教,都严格要求必须朗读并背诵。这在当时使我们深感累赘。我们不情愿地扯着嗓子反复诵读一些佶屈聱牙的句子,也不管是什么意思。现在却体会到这种“强制教育”大有好处。不仅教会了我们古文诗词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如果当时我是一块海绵,今天一定得益更多。可惜我是一块硬梆梆的顽石,水从我身上流过,只湿了一层外表。尽管如此,总算还有一鳞半爪的古文知识留剩到今天。

到我十八岁时,父亲已把我看作成人,不便再对我进行强制性的背书教育。但他仍然希望我背一些古文诗词。希望和强制可就不一样了,我懒得每天大声朗读,哪里还背得出呢!

做父亲的却一片苦心,想方设法给我提供阅读的方便。那时我家住在杭州西湖边上。记得有一个夏天的傍晚,父亲没有出来乘风凉,独自戴着老花眼镜伏在桌上写小字。我走进房去,只听见蚊子嗡嗡地围着他转。

“爸爸,你在写什么呀,怎么不出来乘凉?”

“屈原的《离骚》,我给你写在扇面上,挥扇的时候读它几遍,今年夏天就可以把它背出来。”父亲边写边回答我。

我一看,扇面上已经写上许多细小的钢笔字,全部《离骚》要结束了。我被父亲的精神所感动,这一年夏天经常把扇子随身带着,一有机会就读。可是《离骚》实在太难读了,我这不争气的女儿终于缺乏毅力,过了一个夏天,背起来还是结结巴巴。到了现在,更是忘得干净,勉强背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后再也背不下去了。

那把写着密密麻麻的细字的扇子,二十年后在“文革”中抄家时被抄走了,但父亲对我的教育永远不可能从我心中被夺走!

 
下页:记慈父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