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生活之友 < 生活点滴 < 般若人生网: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神秘的《蒙娜·丽莎》
来源:《北京艺术》 作者:高凤桐 ( 字号:   )

名画失踪

1911年8月的一天,巴黎罗浮宫发生了一起惊人的案件:有人偷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经过一番全面搜查,在一处楼梯下面发现了《蒙娜·丽莎》的镜框的玻璃。但是,这幅杰作本身,早已杳如黄鹤了。消息立即轰动了整个巴黎。

达·芬奇本是意大利人,这幅油画怎么会落到法国呢?有种说法是:画中人的原型——意大利皮货商人的妻子蒙娜·丽莎死后,皮货商人打算续弦,没有接受达·芬奇这幅画像,《蒙娜·丽莎》也就留给画家自己了。1516年底,达·芬奇应法国国王的邀请迁居法国,住在巴黎西边二百公里的安巴斯古堡附近。次年,法王偶然见到《蒙娜·丽莎》,爱不释手,便以1.2万金币的高价买了下来。自1804年起,《蒙娜·丽莎》深居罗浮宫,被誉为罗浮宫的骄傲和无价之宝。

现在,就是这么一幅受人崇拜的杰作,突然不翼而飞了!

经过仔细检查,在镜框的玻璃上发现了四个指印。这个发现引起了法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核对指印的工作。在全国的火车站上、公路上和轮船码头上都散布了大批密探。接着,侦探们又来到彼得堡、伦敦、南美等地……

《蒙娜·丽莎》究竟落到何处去了呢?

“我爱她”

正在这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有一位名叫安东尼奥的画商,准备把他搜集的一套名画拍卖出去。为此,他在报上登了一则广告。有一天,他得到一封信,展开一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信中写道:

《蒙娜·丽莎》原是罗浮宫的宝物,现在已归我所有。……鄙人目前不愿索价,待见面后再行商定。

信上的署名是奥利威尔,地址是巴黎,邮政信箱十四号。

进行了长时间的通信后,一天晚上,一个衣杉褴褛,面黄肌瘦的青年男子来到安东尼奥的住处。

“我是奥利威尔。”他说。

“噢,你真有那幅画吗?”

“真有,《蒙娜·丽莎》就在我手里。”

“你要多少钱?”

“55万法郎。”

第二天早上,画商和他的朋友来到了奥利威尔住的旅馆,奥利威尔把一只破衣箱的假底打开,拿出一包用红丝绒包着的东西。

“她就在这里边。”奥利威尔热泪盈眶地说,“我们已经愉快相处很长时间了,我爱她,崇拜她,为她而骄傲。我因为怕她被人拿走,一直不敢出门,守候着她,已达1年之久了。……”

他们打开绒包,现出油画,对着那举世无双的《蒙娜·丽莎》的真迹看得发呆了。他们商定,明天晚上还在这间小屋里,把55万法郎交给奥利威尔。

安东尼奥离开旅馆后,立即来到了意大利警察局。当夜,警察便把奥利威尔所住的旅馆包围起来,以偷窃国宝的罪名逮捕了他。

奥利威尔承认,是他从法国罗浮宫偷走了《蒙娜·丽莎》。当警方审问奥利威尔究竟出于一种什么动机时,奥利威尔怀有深情地说了一句话:“我爱她。”

心中的秘密

随后,奥利威尔被引渡到了法国。犯人供认,他的真实姓名叫乔治,原是个流浪汉,酷爱文学艺术。后来经人介绍到巴黎的镜框公司工作,时常到罗浮宫里去,为一些名画配制镜框或镶嵌玻璃。

巴黎警察当局对乔治的房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搜查。他们首先发现:在一个密封的小箱子里,有一个用极珍贵的红丝绒包扎着的小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札情书和一些俩人合影的照片。警察们认真地读着,细心推敲着情书的内容。这些情书是由一位少女写的,信的末尾署名:玛丽亚。

警察们凭着多年探案经验,一眼便看出“玛丽亚”的外貌与挂在罗浮宫的《蒙娜·丽莎》极为相似。

警察局又提审了乔治。当乔治一见到那红丝绒包的一札情书和玛丽亚的相片,顿时热泪夺眶而出,痛哭不已。接着,他开始向审讯员陈述了一段非常吸引人的罗曼蒂克情史:

两年前的一个仲夏之日,在巴黎一条最繁华的大街上的一家跳舞厅里,一位举止文雅、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和一位年轻的绅士翩翩起舞。他们相识不久,已是一见钟情了。突然,在拥挤的舞池里,这位文雅的少女被人刺伤了,凶手已经逃之夭夭。他的舞伴、年轻的乔治立即为这位少女进行包扎。

“先生,这位姑娘是谁呀?”人们纷纷问年轻的绅士。

“我也不知道,”乔治一边用两臂把她抱起向着大门走去,一边答道,“我从来没有见过她。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她有一个名字,我管她叫--蒙娜·丽莎。”

乔治把这位貌似“蒙娜·丽莎”的少女送进了贫民医院。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乔治守候在她的身旁,渐渐地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玛丽亚是个舞女,无依无靠,伤愈出院后,就和乔治同居了。后来,玛丽亚突然病逝,这种牧歌式的梦境顿时破灭。

乔治由于思念玛丽亚,就到罗浮官去,他一小时又一小时恋恋不舍地留连在达·芬奇的这幅不朽杰作面前,暗暗流淌他的孤寂思念之泪。后来,由于他时常到罗浮宫去装配镜框,这样他便时常和“她”相见了。

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想起了他的“蒙娜·丽莎”。久而久之,他那孤寂无告的心田里,便起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念头:他要永远和“她”生活在一起,一分钟也不能分离。

于是,他就把“她”从墙上取下,用他的衣服把“她”包住,轻轻地走下楼梯。……

乔治陈述完了这段隐情后,已经泣不成声了。他的恋爱故事,在巴黎市民中引起了深切同情。虽是这样,法庭仍然判了他1年又半个月的徒刑。

尾声

乔治被宣判以后,《蒙娜·丽莎》就被意大利政府接收了去。在《蒙娜·丽莎》当众迁往她在数百年前首次陈列过的地点乌菲齐陈列馆那一天,佛罗伦萨的街道两旁人群拥挤,在她经过的时候,人们纷纷向她鞠躬致敬。

在巴黎,博物院长马赛尔公开发表讲话,指责意大利有存心占有这幅名画的野心;意大利外交部长连忙向法国大使提出保证,决定把这幅名画送回法国。

当这个决定在佛罗伦萨宣布出来的时候,当地民众立即以疯狂的暴动相报。在一小时内街道上就聚集了大批群众,市政府连忙派武装军警守卫在陈列馆四周。但是他们无法阻止那些疯狂了的佛罗伦萨市民同《蒙娜·丽莎》作最后一次会见。在4小时内,就有4万多男女冲进这个陈列馆,打伤了几十名警卫,但是,《蒙娜·丽莎》本身却一点也没有受到损害。

这次暴动,提前了《蒙娜·丽莎》离开意大利的日期。12月末的一天,“她”便当着意大利外交部长和几万民众的面,由意大利美术学校校长移交给法国政府。

至此,20世纪初最大的一次美术风波结束。《蒙娜·丽莎》又回到了罗浮宫,以她那神秘的微笑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参观者。

 
下页:真实的趣闻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