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动物智慧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能飞的燕鳐
来源:生活百科全书 专题:

在我国的东南部沿海海面上,渔民们经常在天近黄昏时候,见到一群长着“翅膀”的鱼跃出海面,展翅飞行,飞上落下,反复不断,非常有趣.这就是被称为飞鱼的燕鳐。

燕鳐属于颌针鱼目,飞鱼科的鱼类.这类鱼在我国大约有30 种左右,产于南海、东海、黄渤海等区域,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也有分布。

燕鳐的体型较小,大约20-30 厘米长,重约200-300 克.它们的身体呈梭形,稍侧扁,眼较大,口略小,胸鳍特别长而宽,长度为身长的三分之二,一直延伸到尾部.两个胸鳍好像飞机的机翼,又像昆虫的翅膀,故被称为翼状鳍.燕鳐就是靠这对强大的翼状鳍在空中展翅滑翔的.与鸟类不同的是,燕鳐鳍的基部没有发达的胸骨,所以不会扇动翅膀在空中主动飞行,只能跃出水面到一定的高度再向下滑翔.燕鳐的腹鳍也比较长,达到臀鳍的端部.尾鳍分成上下两叶,下叶较长,这种体形不仅适于快速游泳,而且与跃出水面滑翔密切相关,当燕鳐飞出水面时,坚硬宽大的尾鳍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燕鳐在跃出水面以前,首先要在水下作快速游泳,当快接近水面时,将胸鳍和腹鳍紧紧贴在身体两侧,再用强有力的下尾叶剧烈地打水,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力推动身体冲出水面.当它一跃出水面时,即展开胸鳍、腹鳍,借海上的强大气流向前滑翔.它的一跃高度可达5-6 米左右,速度为每秒15 米,滑翔的距离为200-3000 米,如果顺风可以滑翔500 米以上.当燕鳐完成了一次跃水滑翔以后,有时在身体还未完全落入水中以前,用下尾叶再次拍打水面,使它再度跃上水面,这时它又可以继续在空中滑翔了.一般燕鳐是在第一次滑翔以后落入水中,稍加休息后,再作第二次跃水滑翔。

燕鳐为什么要跃出水面在空中滑翔呢? 过去人们一直不能解释,通过鱼类学家的长期生态观察,发现燕鳐的出水飞行主要是为了逃避水中敌害的进攻,包括船只的惊扰,有时跃出水面与繁殖行为也有密切的关系.燕鳐在跃出水面飞行时常会遇到海鸥的捕捉,瞬间便会成为海鸥的一顿美餐,所以它们经常是时而跃出水面时而又钻到海中,逃避海里与空中的各种天敌,以便得以生存。

燕鳐的视觉比一般的鱼都发达,尤其对较强的光线比较敏感.渔民们深知燕鳐的这一特点,当渔汛来临时,渔民在夜晚的船上开启明亮的灯,燕鳐就会纷纷跃到船上,一会甲板上就布满了燕鳐,直到渔船返航时,仍有许多燕鳐追逐渔船,跳上甲板.用这种方法极为巧妙,不用鱼网,更不需钓饵,鲜美可口的燕鳐垂手可得。

下页:鱼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