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苑艺海-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名画《马拉之死》为何如此构图?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 年)的传世之作《马拉之死》,以真实的细节成功地再现了人民之友——马拉遇刺身亡的情景.画面上: 赤裸着上半身的马拉倒在浴缸中,脸上显出濒于死亡的表情,包着浅黄色头巾的脑袋斜靠在身后的家俱上,鲜血正从胸肋部流下,染红了身下洁白的浴巾.右手握着鹅毛管笔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旁边即是致他于死地的匕首.左手拿着凶手所写的便条搁在浴缸边的桌子上,便笺上写着: “1793 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特·科黛,致公民马拉: 我十分不幸,为指望得到你的仁慈,就足够了.”浴缸边的木柜上放置着墨水瓶、鹅毛管笔和马拉生前写的一张附有纸币的信笺,笺上写道: “请将这份钱转给一位有着5 个孩子的母亲,她丈夫已为国捐躯.”木柜正面还有“献给马拉,大卫”的题词,整个画面有力地表现了革命家马拉生活的简朴、工作的勤奋以及为共和国忘我献身的高贵品质,揭示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英雄内容和精神。

众所周知,让·保尔·马拉是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著名革命家,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积极鼓吹革命暴力,坚决反对右翼吉伦特派的妥协投降政策,因而遭致吉伦特派残余分子的嫉恨,他们阴谋以卑鄙的手段除掉马拉.1793 年7月13日,一位来自南方的年轻女子科黛先后3次来到位于巴黎圣·奥雷诺大街的马拉住所,要求会见马拉,均被侍卫和马拉夫人婉拒,双方发生了争执.正泡在浴缸中的马拉得知情况后便命令侍卫放科黛进去.可是,不久就从浴室里传来了马拉的惨叫声……

马拉遇害的消息传出后,群情激愤.国民公会迅速召开会议,会上有人慷慨陈词,要求严惩凶手,并大声呼吁: “大卫,你在哪里? 现在你应该再画一幅! ”“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的情景而发抖,这是人民的要求! ”“对,我一定画一幅! ”在场的大卫满怀激情地回答.在接受这一光荣的任务后,大卫就赶赴现场,亲眼目睹了马拉被刺的惨象,并画了素描速写.3 个月后,一幅题为《马拉之死》的油画即在卢浮尔宫公开展出.人们参观后交口称赞此画艺术地再现了马拉的崇高形象,但大家对画家为何如此构图则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绝大多数人认为,不言而喻,大卫是以写实的手法,撷取马拉生前常常被迫在浴缸中工作这一典型场景作为: 创作素材的.至于马拉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工作,则完全与他所得皮肤病有关.法国大革命初期,为了及时地出版《人民之声》报,处于反动密探和刺客重重包围中的马拉,不得不经常在穷苦人家的地窖和城外采石场的洞穴里进行写作.长年累月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使马拉染上了湿疹,并蔓延到全身,因而被迫经常泡在水里以稍稍缓解病痛的折磨.同时,作为国民公会的代表,马拉重任在肩,每天必须处理大量公务.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就在浴室里放了一张小办公桌,在墙壁上安了一个小书架,以便随时翻读书刊、批阅文件.画家就是据此构思创作的.况且,大卫本人也说过: “在马拉被刺前几天,我被派去访问他.我见到他在浴缸中的情景使我惊讶.浴缸旁边有一只木墩,上面放着墨水瓶和纸,在浴缸外的手却在书写关于人民福利的计划.我认为,把马拉为人民而操劳的生活情景展示给人民是有益的.”也有人认为对该画的创作构思根本不应作如是观,大卫如此构图与马拉所得疾病没有丝毫关系.据专为马拉遗体做防腐处理的医生断定,马拉患的是麻风病而非湿疹.所以大卫在绘制《马拉之死》时仅是借鉴参考了同年前些时候他为另一位革命英雄——勒佩蒂埃所作肖像画的手法.勒佩蒂埃生前也是国民公会代表,遭反动分子暗杀后,大卫曾为他画像.画面中死者赤裸着上身倒在床上,致命的伤痕清晰可见,造型单纯明确,意境崇高,艺术处理极为成功.现在大卫决定以同样的手法塑造马拉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形象,所不同的只是这次马拉是死在浴缸中.当然,还有一些艺术史家们主张应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大卫既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巨擘,又是一位写实派画家,正是这种双重性决定了《马拉之死》的艺术构思.大卫年轻时曾在信奉新古典主义的画家维恩门下学习,1774 年因获罗马奖而得以赴意大利观摩研究古希腊、罗马的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接受了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注重深刻的内容和严谨的形式,强调严格的素描和明确的造型,力求画风朴素明朗.另一方面大卫在大革命期间作为雅各宾派的一员,积极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主张艺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必须服务干为建立共和政治这一崇高目标.所以大卫的艺术观在相当程度上又是现实主义的,即强调真实性、典型性.由于这个缘故,《马拉之死》才获得了如此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感人力量。

《马拉之死》享誉画坛已近两个世纪,后人对大卫当初为何如此构图众说纷坛.但由于迄今尚未发现画家本人就此问题所作的详细说明,所以上述种种观点孰是孰非,实难定论.真相如何尚有待于人们继续探索.(李建中)

下页:名画《玛哈》以谁为模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