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苑艺海-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楷书产生于何时?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因字体端正规范,堪称楷模,故得此名.提起它,人门很自然地会想到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的《玄秘塔》和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以为这些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楷书.其实不然.那么,楷书最初产生于何时呢?

一些人认为可以上推至汉初,甚至有人提出秦始皇时代.例如宋代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宣和书谱》在《正书叙论》篇中叙: “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汉初建初(汉章帝年号,公元76—83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而或者乃谓秦羽人(羽人一说为职官名,掌征集羽翮作旌旗车饰之用;又一说是道士的别称——笔者注).王次仲作此书献始皇以赴急疾之用.”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楷书始于东汉,也有的说是三国时代的魏时.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 “正、行二体始见于钟书.”钟,指三国时魏人钟繇.而今人钟明善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说: “从汉字书法发展上来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书法从小篆转向隶书,这是第一次重大的决定性变革,从此汉字由圆变方,一直至今都沿袭了这种方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真书、行书、草书这三种汉字书法的重要书体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魏甘露元年《譬喻经》墨迹、西晋元康六年写的《诸佛要集经》墨迹等,左弯的笔画为楷书的撇代替,斜钩代替了(隶书的)磔.此时真行草三体具备”.当时“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钟繇在这种崭新书体(楷体)的完善、推广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这种说法,楷书经钟繇的完善并推广得到了大发展,那么其先声当然还得在此以前了。

近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汉未波、磔(左撇为波,右捺曰磔)纵肆极矣.久而厌之,又稍参篆分之圆,变为真书.”康氏又说: “汉隶中有极近今真楷者,如《高君阙》‘故益州举廉丞贯’等字,‘阴’‘都’字之‘邑’旁,直是今真书,尤似颜真卿.考《高颐碑》为建安十四年(公元209 年),此阙虽无年月,当同时也.《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杨震碑》似褚遂良笔,盖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子斿残石》、《正直残石》、《孔彪碑》亦与真书近者.至吴《葛府君碑》则纯为真书矣.”

赞成三国时期说法的还不乏名家,例如《中国书法简史》的撰者包备五说过,“汉隶的形体美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字画上又有了‘侧(点)’‘掠(长撇)’‘趯(直钩)’‘啄(短撇)’结体上更趋于遒丽、严整,这就形成了真书.”有关真书,清代书学家钱泳曾有一个颇给人启迪的说明,按其《书学·隶学》上讲: “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故两汉金石器物俱用秦隶,至东汉建安以后,渐有戈法波磔,各立面目,陈遵、蔡邕,自成一体,又谓之汉隶.其中有减篆者,有添篆者,有篆隶同之者,有全违篆体者,鲁鱼之惑,泾渭难分,真书祖源实基于此.”

循着今存的一些历代碑碣墓志上的书法窥察,我们可以在隋朝《龙藏寺碑》中看见唐代《九成宫》的先声.而隋则是融合北(朝)碑南(朝)帖的时代.北碑中的《张玄墓志》、《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都是采用规范的楷体书写的.而北朝的书法,又可以在汉碑中发现其痕迹.如《经石峪大字》、《郑文公碑》、《刁惠公志》,则出于汉《乙瑛碑》;《贾使君碑》、《魏灵藏》、《杨大眼造像》各碑,则出于汉《孔羡碑》.那么,楷书之根究竟在何处呢?(余增德)

下页: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画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