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苑艺海-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三体石经》何人所书?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三体石经》又称《正始石经》,建于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立于河南洛阳,是我国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此经用古文、篆、隶三种不同的字体刻写,因此在我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体石经》也由此而得名.石曾佚,传世的拓本皆为宋人摹本.后在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洛阳东龙虎滩村发掘出残石出土.1922 年洛阳东大郊朱家古墩(距龙虎滩隔岸约二、三里)也发掘出三体石经巨石一方,表里刻《尚书·无逸·君奭》及《春秋·僖公·文公》经文,正面存字34 行,反面存字32 行,为洛阳商人所购,后凿裂为二,损二十五字.在三种字体中,古文一体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北宋郭忠恕著《汗简》,引用《三体石经》古文有122 字,夏竦著《古文四声韵》,引用石经古文亦达114 字.但这些碑文出自谁人之手呢? 历代学者众说不一。

一认为是出于汉魏间的著名书法家邯郸淳之手.萧梁袁昂《古今书评》评其书“应规人矩,方圆乃成”.北齐魏收《魏书》载江式延昌三年(514年)上表云: “陈留邯郸淳亦与(张)揖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唐人李延寿《北史》所记载的也略同上说.赞同这种观点的还有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清人阎若璩《尚书吉文疏证》、清人杭世骏《石经考异》、清人孙星衍《魏三体石经遗字考》等。

二则认为是出于邯郸淳而由嵇康书写.此说流传甚广,影响至今.全祖望于《石经考异序》中首先提出此观点.近年来的数部大的著作如台湾省林尹、高明主编的1968 年版《中文大辞典》“石经”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的修订版《辞源》“三体石经”条;俞剑华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邯郸淳”条;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正始石经”释文等皆取此说。

三是为魏国书法名家卫觊所写.卫觊系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汉末为司空掾属,魏国既建,先后任侍中、尚书、閺乡侯.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称其“鸱视虎顾,雄传冠时”.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也称其“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 年)正式称帝以魏代汉的《魏受禅碑》,即是卫觊以金针八分书,在魏初可谓名盛一时,深得曹氏亲信.谓卫觊为《三体石经》书人源于晋人卫恒《四体书势》.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引《四体书势》云: “魏初传古文音,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卫觊)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清代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冯登府《魏石经考异》及近人杨守敬《魏三体石经残字跋》都主卫觊书,云: “此石经即卫敬侯书,不然,石经失淳法与敬侯何涉而载之于《恒传》耶? 此亦从未经人道破者.”

四则认为是魏国文学家嵇康所书之,嵇康是一代名士,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书法很有名,尤精草书.唐人张怀瓘《书断》谓“叔度(嵇康字)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说嵇康为《三体石经》书人是依据同时代人赵至亲眼目睹.《晋书·赵至传》云: “赵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阳……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遇嵇康于学写石经,徘徊视之不能去.”嵇康子嵇绍《赵至叙》亦云: “(赵至)年十四,人太学观,时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事讫,去.”清人朱彝真《经义考》,刘传莹《汉魏石经考》及周贞亮《魏三体石经残石拓本跋》等皆据此主嵇康书。

第五种观点认为是张揖所书.王献唐《汉魏石经残字叙》据北宋郭忠恕《汗简叙略》并改动《魏书·江式传》文字,主张揖书。

第六种认为是三国魏书家韦诞写的.吴维孝《汉魏石经考》卷三亦据《魏书·江式传》,主韦诞书,云“则正始之经其或出诞属之手欤? ”韦诞之书,诸体并善,尤精署书,魏之宝器铭题,皆出诞手.又传诞作剪刀篆,并善飞白。

此外,除上叙六说外,近来也有人认为《三体石经》是多人合作之作,而非一人力所能及.范邦瑾在《书法研究》上撰文《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提出了这种看法.从《三体石经》所刻碑文名字的字体大小、笔画写法和书法风格来看,极不相似.王国维《魏石经残石考》云: “品字式者古文、篆、隶三体似出一手,直下式者则三体似由三人分别书之,而书品字式古文与书直下式古文者亦非一手.不独书人不同,即文字亦不画一.”所以,《三体石经》非一人所书,而是由集体合作书写的,但书写人的具体名单,因原碑损毁严重,自宋以出土残石均未见有书人姓名,加上《三国志》等文献的阙载,在新的考占资料发现以前,目前也不能妄加推断.(傅丰渭)

下页:《水浒》中王伦形象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