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山川名胜-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八阵图如何行兵布阵?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八阵图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传说它奇幻莫测,威力无穷.但是,八阵图怎样行兵布阵,如何变幻阵势,则成了千古之谜.历代诗人墨客对八阵图的赞美给这个谜增加了分量.唐代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初到夔州,凭吊了当年诸葛亮构造的八阵图遗址,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诗人把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功与构造八阵之名相提并论,也足见八阵图的历史价值了,成都武侯祠上的碑刻也写道: “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诸葛亮的一生戎马倥偬,确实离不开八阵图。

八阵图也被小说家们加以神化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八阵图“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阵内怪石峥嵘,江涛怒吼.东吴名将陆逊不识八阵,冲入阵中,阵内突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虽左冲右突,却不能出阵,后来幸遇一老者,才逃出八阵.回首望那八阵,依然云雾茫茫,神秘莫测。

八阵图的威力来自它的布局有方,可分可合,可定可变.据军事史家们研究,八阵是按八卦的原理布置兵力.八阵有8 个门: 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其中生门、景门、开门是吉门,休门、伤门、杜门、死门、惊门5 门是凶门.全阵用1.4 万马军,50 人为一队,共280队;步军1 万人,列为200 队,每个步兵占地2 步,一马军占地4 步,10 人为一列,面对面,背对背.马军步军互相配合,又可轮换,以便进行战时休息,保存实力.八阵图也能改变阵容,以迷惑敌人。

宋朝的阮逸在《李靖问对》一书中,曾详细阐述了八阵图布阵法.书中指出,八阵图最初由5 队人马组成,其排列方法是将正方形平均分为9 个方格,中间1 格驻一队,边角上的4 个方格各驻一队.中间一队稳居中央,其余四队可在周围8 个方格内变换位置,队形随机而变,兵力机动灵活,前后左右紧相呼应,因而有一定的威力。

八阵图的威力也来自它便于用“倚伏之法”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八阵图用石块或辎重等车体构造掩蔽和障碍.车体上蒙上皮革,因此人们称之为“车蒙阵”.这些阵内工事迂回曲折,能有效地阻挡敌人骑兵的进攻,挫其锐势,掩蔽和保护自己.敌人进阵后,守阵将士可用弓矢矛戟加以杀伤,用机动部队加以切割肢解,敌人轻骑在阵内不能发挥优势,往往被各个击破.诸葛亮作八阵图是对历史上阵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东汉学者郑玄注《周礼》时指出,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曾在兵法书中讲述八阵之法.《隋书·经籍志》一书著有《孙子八阵图》一节,可惜内容散佚.不过,这也说明八阵图古已有之.1972 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有一节是《八阵》篇.汉朝及三国时代的军队也演习八阵法,例如《三国志·武帝纪》中说,“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兵为八阵进退”.不过,诸葛亮吸收和继承了历代军事家在八阵法中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因此后人说他的八阵法源于孙武,又不像孙武。

八阵法是诸葛亮行兵作战的常用之法.从古籍上看,至少在三处地方用过这种方法.一处在陕西勉县定军山附近.干宝《晋纪》中说: “诸葛孔明于汉中积石作垒,方可数百步,四郭,又聚为八行,相去三丈许,谓之八阵图.”《水经·沔水注》中也记载: “(定军)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营东即八阵图也.”

第二处在川东奉节县长江边上,就是陆逊被困的地方.据《水经·江水注》记载: “江水又东经诸葛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古垒,皆垒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成八行,行间相距二丈.”第三处在四川新都县北30 里的牟弥镇.据《大明一统志》记载: “武侯八阵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可见,八阵之法是诸葛亮的常用之法.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指出,诸葛“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不过,奉节县长江边上的八阵图可能不是实战的遗迹,而是演习八阵法的地方.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石成堆,石堆高5 尺,60 围,纵横棋布,排列为64 堆.石堆建造得很牢固,夏天大水冲击淹没,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八阵石垒岿然不动,到了唐朝,石垒依旧.这些石垒,可能是练兵时军队队形变化的一种参照物.八阵图在战争中的应用、变化究竟如何,现在还只是略知一二.随着考古挖掘的发现,也许能提供古代八阵法的更多的资料,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朱长超)

下页:大食国名缘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