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名人悬案-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英国诗人拜伦为何长期漂泊国外?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1788—1824 年)是19 世纪上半叶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鲁迅先生誉之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诗人们的“宗主”.他那些热情洋溢、雄浑壮阔的诗篇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就是这位在当时名满天下的诗人却于1816 年4月永远离开了自己的故土,流浪他乡异国,直至1824 年4月在希腊迈索隆古翁病逝.只是在死后诗人的遗骸才被运回英国安葬,而他的心脏却永远留在了希腊的土地上.“英国哟! 我爱你,尽管你有那么多缺陷.”拜伦远走他乡后,曾在意大利威尼斯含泪写下了这一感情真挚的诗句.可见诗人还是深深眷恋着自己祖国的,可是他又为何要在1816 年远离故国家园,并从此一去不复返呢? 对此,世界各国的文史专家们长期争执不休,未有定论.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英国著名史学家麦考莱认为是英国上流社会的毁誉无常才最终导致了拜伦的出走.1809 年拜伦首次出国漫游,先后到过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于1811 年底回国.这次历时二年多的旅行开阔了拜伦的视野,所见所闻使他诗情迸发,在途中写下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一二章.这些诗作回国发表后,震动了欧洲诗坛,拜伦一举成名,即刻成为英国第一流的诗人、社交界争相邀宠的红人.特别是伦敦那些年轻贵妇们常常以能与诗人同饮共舞为荣,她们迷恋的是诗人的名声、地位和少年英俊.可是二年后,伦敦城的显贵们却又对拜伦的言行颇多微词.为了寻求解脱,1815 年1月拜伦与密尔班克小姐结婚.但一年后,这次匆促的婚姻即以妻子离家分居而告结束.消息传开,拜伦发觉他一夜之间便已身败名裂.把婚姻制度的神圣视为信条的中产阶级齐声谴责拜伦的残酷无德,上流社会的沙龙更是视之为魔鬼怪兽,对诗人闭门不纳.这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刚出版时的情形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拜伦感到莫名其妙,无法忍受.我国学者范忠存先生在其所著《英国文学史提纲》中也说,当《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头两章等诗篇发表时,拜伦“一觉醒来,成了大名”,在好几年中都享有非凡的声誉.但随着同妻子的离异,舆论界又转而反对拜伦,这使这位骄傲者中最骄傲的人饱尝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社会的遗弃终于迫使拜伦离国他走,一去不返。

另一说认为拜伦是由于其政治信仰而见弃于英国统治阶级.吴富恒主编的《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拜伦”条即指出,拜伦的各种传记作者竭力掩盖拜伦与英国统治阶级之间的鸿沟,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拜伦在议会里的大胆演说,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政治及宗教方面的自由思想,都使统治阶级对他仇恨日深.于是他们在诗人私生活方面制造种种”丑闻”,挑拨他妻子同他离异,唆使社会舆论谩骂拜伦是叛徒、国王的诽谤者、道德的破坏者、拿破仑的颂扬者等等,使诗人在社会上处处受到打击.对此,拜伦认为: “如果那些低语、私议和传言是真的,我对英国是不合适的.如果不真,英国对我是不合适的.”所以说,表面上拜伦最终是由于被迫害而不得不离开英国,“其实,他是被英国统治阶级逐出自己的祖国的.”苏联学者叶利斯特拉托娃所著《拜伦》一书亦持类似的看法.叶氏指出,拜伦自1809 年进入上议院后就表示了他对封建专治主义和贵族寡头反动统治的深恶痛绝,梦想在英国建立起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且在上院仗义执言,为工人破坏机器活动辩护.这一切使他成了英国统治阶级急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于是有人私下说项拜伦,劝其改变政治观点,否则将进行政治迫害.而拜伦表示拒不让步,“他们至多不过使我离开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我一向不奉承,一向没满意过.”最后,诗人忍受着内心痛苦离开了祖国,想暂时得一喘息,再来给敌人一个更大的打击。

最后是家庭婚姻变故说.亨利·托马斯和黛娜·莉·托马斯合著的《英美著名诗人传》认为,拜伦不是那种喜欢成家立业的人,而他的妻子密尔班克却是英国社会中见识平庸的女人,她幻想按照自己的形象改造拜伦,为拜伦所不能忍受.于是密尔班克找来医生为拜伦作检查,硬要诗人承认有神经病.这一企图失败后,密尔班克就于1816 年带着幼小的女儿离开了拜伦,要求分居,并放出谣言说拜伦和其同父异母姊奥古斯塔有乱沦行为.于是,因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而登上文坛高峰、集伦敦名望于一身的奇才——拜伦,终因婚姻生活的破裂而一落千丈,成为众矢之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被迫变作流浪异乡的逐客,到国外去追求放浪自在的私生活。

笔者认为,上述诸种解释皆在情理之中,但又不尽其然.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表现,同是也不能否认诱使这种必然性成为现实的偶发因素的作用.那么,促使拜伦决定永远离开英国流落异乡的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又是什么呢?(李建中)

下页:文天祥究竟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