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名人悬案-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杰克·伦敦为什么要自杀?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杰克·伦敦(1876—1916 年)是本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获得好评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等作品,其中《荒野的呼唤》、《铁蹄》和《马丁·伊甸》等长篇小说还译成中文,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杰克·伦敦本人也成为美国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

但是,杰克·伦敦一生坎坷,在他年仅50 岁,正当创作高峰时期却自杀身亡了.他为什么要自杀? 对此,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虽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但似乎依然不能令人满意。

美国文学家艾尔·雷勃大胆地提出了本人的见解,认为杰克·伦敦健康状况恶化影响了他继续生活下去的意志.杰克·伦敦在1914 年确实患了严重的肾炎.在此后的两年期间,尽管他在公众面前竭力维持自己精力充沛的形象,但尿毒症的迹象已逐渐明显.他又拒绝听从医生的劝告,如严格注意饮食和充分休息等.1915 年和1916 年间,他先后在夏威夷住了几个月,希望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恢复已损坏的身体;但他的身体状况继续恶化。

1916 年的春天,他在夏威夷发现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容翻译的科学著作并立即对卡尔说: “我告诉你,我正站在如此之新、如此之可怕和如此之奇妙的新世界的边缘上,以致使我害怕瞥它一眼.”卡尔的书促使杰克·伦敦将多年对波利尼西亚人的研究作为创作的源泉之一,写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红的》等.从此,卡尔·容的译著不仅促进了他的创作,而且拓宽了20世纪文学的领域;杰克·伦敦本人也成为美国利用卡尔·容的理论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家,尽管他的情绪依然不高。

杰克·伦敦自认为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是在他生存的最后几个月,其思想显然经历了新的变化,认为其信仰的唯物主义中肯定有不合理的因素,并严厉地拒绝其早年坚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1916 年11月,他终于以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医生称他的自杀的原因是“肠胃生尿毒症”.著名美国记者查尔米亚在其报道中声称,杰克·伦敦在《圣经》下列一段文字的下面划了杠杠: “你不应当从世俗或艺术角度进行思考,而应当从象征角度,从精神方面,从事思索.”查尔米亚显然企图告诉人们,晚年的杰克·伦敦已不是唯物主义者,而是唯心主义者了。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弗兰克林·沃克虽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但分折得更为详细和合情合理.他在对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马丁·伊甸》的评论中,比较深入地阐述了杰克·伦敦的思想发展趋势.他认为,杰克·伦敦之所以采取自杀行动,而与世长辞,可能与他的社会主义理想最后破灭有关.众所周知,杰克·伦敦在年青时代是个远近闻名的杰出社会主义者,也是个公然自诩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他经常用一颗刻有“革命至上的杰克·伦敦谨启”的橡皮图章签署信函.另外,他也是大专院校社会主义团体的首任主席,曾到全国各地进行过演讲活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没落,并以社会主义党人的身份竞选奥克兰市长的职位,甚至还考虑过角逐加里福尼亚州州长的职位。

在1908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铁蹄》中,杰克·伦敦用明确的词句,叙述过资本主义的崩溃.不过,在《铁蹄》的结尾部分,并未表明无产阶级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的实现,社会仍然受制于残忍的独裁者.然而,在他《铁蹄》之后发表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甸》中,人们发现,被公认为杰克·伦敦化身的主人公马丁之所以未信奉或把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理想上,可能与杰克·伦敦本人对社会主义革命的信心日渐动摇有关.他逐渐对社会主义活动不大积极,并终于脱离了社会主义组织.他怀有的“天生自然,任万物竞争淘汰的哲学思想”,与长篇小说《海狼》中的那个专事掠夺而又专横的船长伍尔夫·拉尔圣近似,而与《铁蹄》中的那位满怀热忱的社会主义领袖欧涅斯特·伊夫哈特的思想相去甚远.他的女儿琼安·伦敦在自己的传记中认为,她父亲在《马丁·伊甸》中写下了自己的讣闻.这或许道出了真情.杰克·伦敦不仅对社会主义活动失去了积极参加的兴趣,并对作家的成功逐渐觉得虚幻飘渺。

杰克·伦敦的思想和情绪的发展又是相当复杂的,弗兰克林也充分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认为,杰克·伦敦最后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是他复杂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弗兰克林在评论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甸》时,对此同样作了较为详细的考查: 《马丁·伊甸》的创作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伦敦思想发展的迂回曲折.杰克·伦敦在这部小说即将杀青之际,还没有决定如何结尾,可是后来他的小说却出现了一个出奇不意的结局: 主人公马丁·伊甸自杀了.弗兰克林认为,杰克·伦敦一再坚持让其书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甸自杀是作者思想发展的必然结局;而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有其本身的苦衷。

从这些见解来看,杰克·伦敦一生的坎坷经历,再加上身染重病,似乎是导致他最终自我毁灭的原因了.然而从他毕生的创作成果来看,又与其悲剧结局十分矛盾.弗兰克林说: “他死后留下来的书共有五十本.都是他炽烈的精神与惊人的精力的结晶.”这些书中最好的一部,仍然是《马丁·伊甸》.尽管这本书也不例外地有其缺点,如结构不甚匀称,若干地方用词拙劣,而且有时语调极其伤感,但它与其他许多书一样,仍然具有其巨大力量.在这本书中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他们的性格都刻画得很生动.作者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当然,这本书也确实详细地描述了一个过于神经质的人的经历.就这点而言,杰克·伦敦的作品,在批判病态的社会方面,又给人一种相当现代化的感觉.除此而外,在他的《马丁·伊甸》等书中,也不乏生趣盎然,淋漓尽至的描绘.这一切不是与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最后悲剧发生十分矛盾吗? 因此,杰克·伦敦的自杀确实使人不得其解.(时春荣)

下页:克伦威尔是“精神恶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