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王羲之终老何处?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 字号:   )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自创妍美流变、遒逸劲健的书体,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圣",他在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上已日兰亭修禊时所作的《兰亭集序》,成为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在兰亭聚合后两年,王羲之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而尽山水之游(《晋书·王羲之传》).然而,工羲之"去郡"以后终老何处,因史籍语焉不详,史家持论不一。

部分学者认为,王羲之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正值绍兴鉴湖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全盛时期,其时,绍兴土地垦殖,农业发达,山青水秀.因此王羡之被这里的山水风情所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其后,又在此任会稽内史数年,从而得以有机会尽情地享受这里的自然美景.王羲之决心终老山阴是情理中事.王羲之七世孙、隋初高僧智永,就因其先祖墓在绍兴云门山,为便于拜扫,便从永欣寺移居云门寺(《绍兴县志》).作为王氏后人的智永,其书艺在当时亦堪称大家,尤其是在技法上创永字八法,对书法的贡献甚大,后人评介其书法说: "以羲之为师法,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宣和书谱》卷十七).作为书法家的智永所祭祀的先祖当是被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无疑.智永移居云门寺,可证王羲之终老于山阴.持异议者提出.所谓王羲之因慕稽山鉴水而决心终老山阴,乃是臆测.因为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是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就不能据此断定其所言之墓即为王羲之之墓。

另有部分学者据宋《嘉泰会稽志》,认为王羲之非终老山阴而是在诸暨苎萝.该志卷六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据《晋书·孙楚传附绰》载: "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好友,有孙绰所作之碑文,又与正史所载相合,当属可信,况《嘉泰会稽志》是南宋著名诗人、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陆游主持编纂,其史学价值历来评价甚高.然而,有人认为《晋书》所言之"王"姓者不能妄断就是王羲之,也可能是王羲之的父辈王旷、王异,昆弟彪之、兴之,或子侄辈徽之、越之等人,甚至包括了与王羲之"不洽"的王述等.总之,凡是当时与孙绰友善的王姓贵族、闻人都有可能.还有些持王羲之生卒年为321—379 年的学者指出,孙绰早王氏9 年去世,王羲之不至于在孙绰生前就请他为自己写好碑文.因此王羲之终老诸暨苎萝说不足信。

近年来,倾向于终老嵊县金庭说的学者较多,学者们指出此说可信的理由是: 一、可据的史料较多.唐人裴通在《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中说: "(王羲之晚年)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白居易《沃洲禅记》中载,越之金庭,"高士名人許玄度、孙绰、王羲之等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浙江通志·名胜》载: 王羲之好友許询(玄度)闻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迁来嵊县与王羲之为邻,卒葬于邻金庭的孝嘉乡济庆寺.因而李白有诗云: "此中久延伫,入剡(嵊县古称)寻王許(《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所指"王、許"该是指王羲之与許询.此外,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载: "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 "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王氏第47 世孙王鉴皓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也载: 公元361 年,王羲之病逝,子嗣以"右军爱金庭之胜,胥宇于此,遂埋王于居宅之旁".王氏5 世孙衡念先祖崇佛道,舍王宅为金庭观.《族谱》指明王羲之乃"自琅琊迁会稽、自会稽迁金庭之祖".二、惟金庭至今留有遗迹.今金庭观旧址右端,还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王氏裔孙秀清所建的王羲之墓道和碑坊,观后墓前还有明弘光年间立的墓碑.金庭观今存山门、大殿及古柏.在金庭及其周围乡村,至今仍流传有关王羲之晚年隐居金庭的传说.金庭附近有許多地名据传与王氏有关.如华堂乡(村)、灵鹅村、王罕岭等.今新合乡有十几个自然村以王姓为主,多自称王羲之后裔.三、王羲之生活在佛道鼎盛之时,当时的官宦、世俗学者也多精通佛道,崇尚隐逸.王羲之与当时高僧竺道潜、支遁、白道酞等交往甚密.竺道潜亦琅琊华族王氏出身,与王羲之父辈有交,曾隐居剡山30 余年之久,其所居乃当时佛道修行者的中心地.支遁亦在沃洲(今新昌,原属剡县)小岭建寺院,教导僧众百余人.而金庭亦在当时被称为道家第七十二洞天.王羲之崇尚隐逸,又为便于与高僧交往,其辞官后选中金庭为归隐终老之所是很有可能的。

有人对嵊县金庭说则持有异议,如,所谓的王氏《族谱》不尽可信,为何正史不收其碑文,本传也不见载?墓中出土的砖为何是梁大同年间的?等等.但是,嵊县金庭墓穴犹存,谱牍可稽,王姓后人甚众,史籍记载亦最多,因此,王羲之终老金庭说,近年来颇有为众所认同之势.国内外許多专家、书家前往墓地瞻仰,中央电視台也播放过重修的墓地全景.尽管如此,金庭说仍未是定论.因而,金庭王羲之墓地至今仍只是一个县级文物保护点。

下页:王昭君为何出塞?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