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郑和七下西洋之谜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历史之谜 作者: ( 字号:   )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人,出生于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长相魁梧,博辩机智,"资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赖,是成祖的心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郑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驰骋万里海域,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航海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到国家之多,为历史所罕见.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从中可知,《明史》的作者将到海外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看作是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 而沿途宣扬国威,向外示富,只是个辅助的方面.文中所说的惠帝即明成祖朱棣的侄儿建文帝朱允.建文帝刚坐上皇帝宝座时,由于各诸侯掌握兵权,而自己无实权,便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他们的力量.燕王朱棣当时公开反叛,以"清君侧"为理由武力夺取皇位,号称"靖难".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便不知所终,这"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建文帝始终是朱棣的一块心病.为了长治久安,防止建文帝东山再起,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朱棣便一次又一次地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这是《明史》的叙述,自此以后,编写历史的人大部分归因于此,连历史也按此说法.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曾明确指出郑和下西洋是假,寻惠帝是真。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近人梁启超据"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语,在其《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明成祖野心勃勃,利用郑和下西洋扬名海外,其实只不过是"自我陶醉"罢了.李长傅的《中国殖民史》,称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称为"炫耀自我"。

还有人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明成祖交給他的任务都是不相同的.尚钺的《中国历史钢要》认为,15世纪,帖木儿帝国出现于中西亚,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十一月,帖木儿带领千军万马侵犯明朝,但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二月亡于路上,所以同年六月成祖派郑和远渡重洋,可能是为了联络外邦共同对付帖木儿帝国,使它没有时间入犯,后六次则是为了开辟一条新航海路线,以便容易地与国外进行贸易.李光壁的《明朝史略》赞成郑和后六次的使命如尚钺所述,同时又指出郑和首次西下则带有扩大贸易、提高"威望"、联络印度等国的三重任务.郑鹤声、郑一均在《郑和下西洋简论》中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亚非三十多个国家结盟,顺便打听朱允的下落,后四次则是为宣扬"国威"。

每派所述,都有一定道理,到底哪种说法才是当时明成祖派郑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下页:诸葛亮娶丑女为妻探秘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