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地球奥秘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青藏高原无人区探秘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 字号:   )

我国的西南有一片高耸辽阔的大高原,这就是世界闻名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起昆仑,南至喜马拉雅,西迄喀喇昆仑,东抵横断山,总面积超过200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达4500 米左右.青藏高原是一个由一系列高山大脉组成的大高原,由北而南,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許多山岭的高度在海拔6000 米以上,其中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 米,成为地球之巅。

在这片辽阔的大高原上,雪山连绵,谷地坦荡,湖泊众多,草原成片,以及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山岳里还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可是这里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 人,在高原的腹地,几乎没有人烟,极富神秘感。

这个无人区,大致位于昆仑山以南,喀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南北宽約三五百公里,东西长达千公里左右.地面起伏缓和,除少数高度很大的冰山雪岭外,一般相对高度只有数十米至百米; 湖泊星罗棋布,而且大多是咸水湖。

无人区内,不仅气候严寒干燥,而且天气变化无常,往往在一日之内,频繁交替地出现晴、雨、雹、雷、风、雪等多种气象奇观.刚才还是阳光绚丽,一会儿出现漫天风雪,转眼又是晴空万里; 有时白云缓缓飘动,但刹那间,滿天变得灰白一片,接着落下雪霰来着冰雹; 而同时,在不远的地方,仍是阳光明媚,白云悠悠,两地相距不远,但天气情景,判若两个世界。

此外,还经常出现"雨".和"夜雨"等气象奇特现象.这是由于高原大气中的水分含量少,朵朵的云彩,似有雨,又不见雨,"只有空中雨,不见落地来".也就是说云中的雨滴,还没有降落到地面,就在空中被蒸发掉了.这种现象称为"雨幡".在高原上,即使是多雨季节,白天出门可以不带雨具,也决不会遭到雨淋,可是,晚上出门雨具就必备无疑了.因为白天常常万里无云,阳光普照,但一到傍晚,乌云就滚滚而来,而且愈来愈厚,愈来愈低,一会儿,雷雨大作,午夜三四点钟达到高峰,待东方发白,雨渐渐停止,中午前后,云开日出,天空又呈现一片湛蓝.这种现象称为"夜雨".在青藏高原及其无人区,夜雨量約占总降水量的一半左右.夜雨的形成,主要与局部地形条件有关.在高原上,白天强烈的光照,引起空气的对流,在天空形成一片片浓厚的积云,因气温较高,云层中的小水滴容易蒸发、消散,所以白天以晴空或少云为主.但到了夜晚,地面温度骤降,山坡上冷空气迅速下沉,导致空气交换,水气又较充足,为成云致雨提供了条件.云层内的不稳定,使水气饱和凝结,同时加速小水滴的碰撞合并,最终形成降水。

青藏高原无人区位于中纬度的内陆,地势高亢,属于高寒气候地带.这里四季如冬,年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要低10-18℃,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低于8℃,甚至6℃,几乎同北极圈内夏季的温度相当.因此,即使在七八月间,高原上仍有雪花纷飞,山峰上还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每年 11月到次年 3月,整个高原上被一股自西向东的气流,即气象学上称为"西风急流"所控制."西风急流",风速超过八级大风,有时狂风大作,从高空到地面,尘土滚滚,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十分可怕.但当沙暴过后,晴空万里,碧云铺天,透明度特别好,有时还会变成一种十分柔和而明亮的水蓝色,格外诱人。

青藏高原无人区,受高寒气候的影响,地下布滿着永久冻土,永久冻土又称多年冻土,它埋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多年连续保持在0℃以下,即使在暖季也不融化,一直呈冻结状态.厚度在100 米以上。

高原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年长日久以后形成冰川.冰川是一种沿地面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有的在平缓的山顶上,像一顶雪白的帽子,叫冰帽冰川; 有的在陡坡悬崖上,似着的银色盾牌,叫悬冰川; 有的在山谷中,如一条晶莹的绸带,叫山谷冰川……在冰川集中的地区,有几条山谷冰川相汇,像条条玉龙,在山间盘绕.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是冰川最多、规模最大的地区,十几公里至数十公里长的冰川比比皆是.其中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音苏盖提冰川,长达42 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冰川.冰川是巨大的固体水库,是高原上重要的淡水资源。

在暖季,冰雪融化的水,在冰川表面汇成河流.河流越过冰崖,飞泻而下,形成壮丽的瀑布,或遇到冰川中的裂隙,潜入地下,成为冰下河流.冰下河融穿冰层,沿途塑造出阴森可怕的冰井、冰隧道、幽胜迷人的冰洞和绚丽壮观的冰水喷泉。

在阳光、冰雪融水和风的作用下,冰川表面出现差别融化,形成冰蘑菇、冰桥、冰墙和冰塔等神奇无比的美丽景色。

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据统计,我国湖泊面积在1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60 余个,合计总面积为7.56 万平方公里,其中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就有3.65 万平方公里,約占全国湖泊面积的一半.而青藏高原无人区又是高原上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区.这里的湖泊绝大多数是内流湖,而且以咸水湖和盐湖居多。

地表的岩石和土壤不断被水浸洗冲蚀,其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水中溶解,被河流和地下水带入封密的内流湖泊,形成各种盐类沉淀下来.在干燥气候条件下,湖水不断蒸发,而盐类却不断补充,久而久之,盐类在湖泊中积聚,湖泊就变成咸水湖或盐湖.据我国科学工作者考察,这些湖泊含盐类的成分和数量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有的湖泊含盐量虽比较多,但还没有处于饱和状态,引起盐的结晶(化学沉淀); 少数湖泊处于衰亡阶段,成了"干盐湖".无人区的咸水湖和盐湖,除多数是浅水湖泊以外,还有一些深水湖泊,错尼就是其中的一个.藏语"错尼"是"双湖"的意思,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中间只有一通道相连,水深在近岸处就达30 米以上,最深处为59 米,含盐量相对不高,还是一个年青的盐湖。

青藏高原无人区,湖泊众多,数以百计,海拔都在4500-4700 米以上,在地球上恐怕再也不会找到比它更高的湖群了.但是,由于气候干燥,湖泊在不断缩小,多数湖泊已发展到了晚年阶段.湖泊不断退缩,在湖滩上留下一道道古湖岸线,它们像运动场四周的看台一样,一圈圈整齐地排列在湖泊的四周.科学工作者发现,在盐湖中蕴藏着丰富的钠、钾、硼、镁、铯、锂等矿产资源.其中硼、钾、铯资源分别占世界资源总量的10%、12%和26.7%,钾资源占我国资源的14%.另外在盐湖中,首次发现了盐湖大面积嗜盐菌藻.新发现的藻类含胡萝卜素极高,每公斤达10 万毫克,有着重大的经济价值.水质较淡的咸水湖,一般都盛产鱼类.湖滨水草丰美,是各种珍贵禽兽的生活场所,常被人们称为高原天然乐园。

在青藏高原无人区,不仅有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和密布的湖泊群,还有众多的野生动物,如凶悍的野牦牛,善跑的藏黄羊,机灵的藏羚羊,能攀登的石羊和岩羊,肥胖的喜马拉雅旱獭,以及雪鸡、雪豹、高原兔等.它们长期在这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具有独特的适应能力。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特别是无人区的特有动物,它全身呈黑褐色,样子像牛,但身上遍长长毛,尤其是腹部、体侧和四肢上的披毛,最长的有50多厘米,宛如垂缨扫地,卧下时,长毛铺在地上,成了厚厚的褥垫,而且皮下脂肪发达,汗腺少,皮肤上的皱褶也少,这些都能减少热量的散发和营养物质的消耗,所以它能御寒、防潮、忍饥、耐渴.野牦牛的气管粗短,心肺发达,因而又不怕高原缺氧的环境.野牦牛体重可达500 公斤以上,头大额宽,四肢粗短,蹄质坚硬,牙利舌长,能奔善攀,常常爬冰卧雪.它们一般栖息在海拔4000 米以上的高原上,到了夏季,就爬到五六千米的雪山上去避"暑".野牦牛性情十分凶野剽悍,如果受人伤害,往往会趁人不备,突然猛撞过来,决一死战.在配种期间,野牦牛有角斗习惯,参加角斗的都是公牛.角斗中那些年老体衰的公牛败下阵来,这时它们只好离开牛群,独自生活,或与几头"命运"相同的在一起,而那些优胜者--体格特别强壮的公牛,与母牛合群交尾,取得配种权.在万年以前的冰期里,世界上冰川广泛发育,气候严寒,野牦牛在我国华北、内蒙及欧亚大陆,曾经盛极一时.后来,世界气候转暖,野牦牛在这些地区绝迹,而青藏高原崛起,它们被迫退缩到这一高寒地带,成为"世界屋脊"特有的珍稀动物,它同大熊猫一样,被視为"活化石".野牦牛经常成群分布,有时几百头一群,浩浩荡荡地觅食、遨游,高原腹地的无人区,人迹罕至,成为它们的天然乐园。

千百年来,经过藏族人民的长期驯养,有些野牦牛变成了性情温顺,用于耕耘、驮役的家牦牛.牦牛体壮力大,以耐劳著称,特别可贵的是,能在海拔四五千米高的冰天雪地里驮运攀登,据说一头牦牛驮着近100 公斤的货物,能连续跋涉30 多天,每日行走20—30 公里,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牲畜所望尘莫及的.因而牦牛享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经过驯养的牦牛不仅能听人指挥,任人役使,而且同其他家畜也能和睦相处,但对凶残的野兽,它却能奋起反击,甚至以巧取胜.草原上的马、羊等大牲畜,长久以来,一直遭受狼害,牧民对此也都束手无策,唯有牦牛能对付之.为此,高原上的一些牧场,纷纷引进牦牛,这既是优良的牧畜,又是出色的牧场卫士.牦牛的适应性强,能耐寒、耐劳、耐渴、耐粗食.在别的牲畜难以到达、生存和利用的一些条件极差的高山草场,牦牛却能照常生活和繁殖,而且还能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奶、肉、毛绒和皮张产品.高原人民的衣、食、住、行几乎一样都离不开它.牦牛是"世界屋脊"上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牲畜。

藏黄羊学名叫藏原羚,体长約一米,公羊有较短的犄角,而母羊无角,臀部有一块白色的大圆斑.黄羊的嗅觉差,但視觉、听觉特别灵,奔跑的速度不亚于汽车.刚生下二三天的黄羊羔,就能随母羊以每小时30 公里的速度奔跑。

藏羚羊体长1.2-1.4 米,公羊头上长有一对乌黑、带节、顶端尖尖的长犄角,长达60—70 厘米,体形优美.据说,它的后腿腋间皮下各有一个圆孔,孔旁有个皮盖,飞跑时用孔給后腿皮下充气,成为两个皮囊,所以奔跑如飞,成为高原上的长跑冠军.藏羚羊的鼻腔也很发达,鼻子两边特别鼓胀,像两个皮囊,有利于呼吸,增加氧气的供应,适应高原上空气稀薄、缺氧的自然环境; 加上藏羚羊的四肢十分矫健敏捷,遇到狼、狐等凶恶的食肉野兽,也能迅速逃避,所以在高原无人区藏羚羊的数量很多,名贵药材羚羊角就是藏羚羊的角。

高山动物岩羊,又称石羊,经常结群活动,除了到草坡上去吃草外,其余时间都在陡急险要的岩坡上度过.藏黄羊和藏羚羊的蹄子窄而尖,灵巧轻便,最适合在草地上快速奔跑.而岩羊的蹄子宽而圆,蹄子的底部也较凹进,脚踵并富有弹性,在岩石上跑跳时,能像钳子一样夹住物体,迅速稳准,所以最善于在岩石之间奔驰跳跃,很少失足坠崖。

野驴俗称野马,其实,它既非马又非驴,耳朵长度和嘶声介于驴和马之间.它们常成群结队,几十匹甚至成百上千一群,行进时成一个纵队,扬蹄飞跑时沙尘弥漫,蹄声震耳,场面十分壮观.野驴真可称得上高原上的"赛跑家",一般时速达45 公里甚至更快。

旱獭是啮齿类动物中体形较大的动物,約重4 千克.旱獭常在自己的洞口用两只后腿支竖起它那肥胖的身子,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东张西望,或在洞口游戏,怡然自得.旱獭的毛皮是珍贵的高级衣料。

有趣的是,在高原腹地见到一种特殊的生态适应现象--鸟鼠同穴.这是因为在广阔的青藏高原腹地没有森林树木,甚至灌木也难看到,鸟类常常无处筑巢,只能借宿在鼠洞、旱獭洞,以洞为巢.据说,鼠、兔、旱獭与鸟同穴,可借助鸟的羽毛取暖,覆护幼仔生存、繁衍.不但鸟类如此,一些两栖爬行动物和一些昆虫也是这样。

在严寒的青藏高原无人区,既没有挺拔屹立的参天大树,也难见到低小的灌木,但却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在裸露的岩石和石块上,生长着五颜六色的地衣,构成許多美丽的图案.不要小看这些地衣,它们分泌出来的地衣酸,溶解和腐蚀高寒山地上的岩石,使岩石风化破碎,逐步转化为土壤,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地衣分布在雪线附近几百米的地带,被称为高山地区的"先锋植物".在石缝间积聚的土粒上,生长着一些高等植物,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雪莲花.雪莲全身密被白色绒毛,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只白色的玉兔,所以又叫"雪兔子".雪莲分布在雪线附近,它抵挡着凛冽寒风的袭击,在皑皑白雪中傲然屹立,成为高山严酷环境中争娇吐妍的斗士,它那扎根千仞冰峰的性格,为人们赞颂.当花朵盛开时,有小碗那么大,特别是雪后初晴,蕊叶上的水珠晶莹,尤为逗人喜爱.雪莲有较大的药用价值,有除湿热、止汗和活血的功能,治疗风湿很有疗效.在高寒无人区还有許多开花植物,不过除报春花和緑绒蒿株枝稍高外、一般都是10—20 厘米的矮小草本.据植物学家考察,在无人区可可西里就发现250 种植物,世界四大野花卉之一的紫菀类就多达三十几种.科学家特别推崇一种叫红景天的药物花卉.它含有很多种化学成分,是天然的保健药物,抗疲劳、益智、健身、抗寒、抗缺氧,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据说,红景天这种药物花卉资源,我国青藏高原居世界首位。

高原植物的花朵特别鲜艳,这与强烈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强紫外线有关.此外,这些植物的叶片小,而花型相对较大,花株分枝甚多,相互交织成球状,花朵遮住茎杆,成了一个艳丽的花球,有的花朵在茎上长滿一层毛绒,以防止水分蒸腾,避免太阳的辐射; 有的是腊质叶或肉质叶,角质层发达,栅栏组织比较紧密,既可减缓水分蒸腾,又能傲霜抗雪,耐干旱,从而保护了叶片.植物的根系发达,深深扎入地下,便于吸收水分和养料,并把水分和养料储存在根部,维持自己的生命.总之,植物为了适应高寒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的演化,成为高原上种种奇花异草,构成了独特的高原植物区系。

为了探索高原的奥秘,我国科学工作者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科学考察队,踏遍了青藏高原每一个地区,深入到高原腹地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揭开了青藏高原特别是高原腹地无人区的奥秘。

人们从平原初到高山环境里,就会产生轻重不同的高山反应.因此,刚上青藏高原的考察人员,个个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心慌、气喘、食欲不振、乏力等高山反应.生理学家认为,在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引起高山反应的根本原因是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据研究,世居高原的人,他们的机体形成了对缺氧环境的适应.在我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顶的运动员中,大多是世居高原的藏族人.他们长期生活的低氧环境中,心血管系统存在一些特殊的生理表现.首先他们的肺活量较大,从外界吸入肺部的空气较多.其次,心脏功能较强,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血量较多.另外,血液氧容量增大,即运氧的功能增强.因此,世居高原低氧环境中的人,能保证对机体组织的氧气供应,没有高山反应。

在青藏高原腹地无人区考察,最困难的是饮水.高原地区淡水匮乏,这里的湖泊也大多是咸水.有些泉水和河水也有一定的含盐量,不经测试,不能随便饮用,所以在青藏高原上特别是在高原腹地无人区,水比食物显得更为重要.在无人区的考察队员们,也经常面临断水的考验.有时,他们渴得难受,便在一堆砂石堆中翻来翻去,当翻到一块底面有点潮湿的石块时,大家忙抡镐开挖一个小坑,等上半天才有一碗水,常常来不及澄清大家就喝了。

在海拔5000 米上下的高原上,煮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用上高压锅,但因气压低,氧气不足,火力不旺,以及风力大,火力不易集中,所以煮一锅饭也得花不少时间。

在青藏高原无人区考察,人马车辆时常有陷入泥潭、沼泽的危险,这对考察人员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在夏季,冰雪融化,地面解冻,到处是泥潭和沼泽,稍不小心就可能进入陷阱。

解放以来,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积累了大量青藏高原及其无人区的科学资料和数据,填补了过去科学空白状态,初步揭开了高原自然界的奥秘,特别是破除了对高原腹地无人区的神秘感.但是,对青藏高原及其无人区的科学理论和区域开发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下页: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