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内心空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满,肾气独沉。”其含义是说:春夏秋冬,人体要随着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活动失调而发生病变。具体而言春令属木,肝胆应之,若违背了春生之气,则少阳之气不能生长,就会发生肝气内郁之病患;夏令属火,心脏与之相对应,若违背了夏长之气,则太阳之气不能生发,就会发生心气内虚之病患;秋令属木,肺脏与之相应,若违背了秋令,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若违逆了冬藏之气,就会发生肾气而下泻内病。
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是万物有生而死、有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
中医学环境养生观
中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因此要求人们除了尽可能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外,还要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环境,从而创造适宜的环境,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指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命。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只要住到背山邻水、气候清爽、土地肥沃、泉水清冽的地方,就能保证住户安宁。据史料记载,他在老年时,就选择了山清水秀的环境,造屋植木,种花修池,至百余岁方乃驾鹤西去。又如,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在高山、海岛、多树林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