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当前
黄帝内经素问: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来源: 作者:

《七篇》主要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气候变化尽管复杂多样,但《七篇》肯定它们是一个有规律的有严格秩序的循环,一年一个小循环,六十年一个大循环,通过“五运”和“六气”两大系统的运动,形成六十种气候变化类型。位居自然之中的人及其他一切生物类,也都出现了与之相应的规律性周期的变化。

《六微旨大论》指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人类生活于天地之气交会之中,故必须顺应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也同样依赖天地之气的作用,才能正常生化。《七篇》将气候、物候、病候的变化,纳入“五运”和“六气”系统,从时间和利用的统一整体上考察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运气有太过不及、胜复、郁发等具体变化,气候、物候、病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气交变大论》载:木运太过,出现大风流行,天上云物飞动,地上草木摇动不宁,江至倒偃摇落,人体易得肝病;木运不及之年,出现燥气流行,肃杀之气太甚,生发之气不能应时而至,草木不荣,谷物不能成熟,人易得肺病。六气中司天在泉之气分司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六气不同司化,气候、物候、病候也有相应的变化。如《六元正纪大论》载:凡太阴湿土司天,气化运行后于天时,大风时起,原野昏沉,白埃四布,云聚南方,寒雨时降,植物成熟于夏秋之交,人病多以寒湿为患;凡太阴湿土在泉,雨水偏多,草木早衰,雾露布满山谷,山色昏蒙,人多痰饮病。在六气胜复时仍然显示了自然变化和人体发病的关系。如《至真要大论》载:太阳寒气偏胜,冷凝之气到来,不到结冰时而结冰,羽虫的化生时间推迟,人体病多痔疮、疟疾、胃痛;如太阴湿气来复,则湿气大胜,大雨时行,鱼类鳞介动物多见于陆地,人体脾阳受困而见身重中满,饮食不化,胸中郁闷不畅,喘嗽痰饮发于中。当五郁之发时,同样出现三候同步变化。如《六元正纪大论》载:金郁之发时,“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霜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病多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咽干面尘色恶等。

这些描述说明,人和天地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遵循着同一变化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我们不能否认《七篇》所揭示的气候、物候、病候的变化规律含有机械推测的成分,对照今天的实际情况未必完全相符,但从其所记载的内容分析,大多来自对自然界及人类生命活动的长期观察和经验积累。我们通过这些直观的观测和记载中,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认识论而言,它对人的生理病理活动的研究并不囿于人体本身的变化,而是将人置于整个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这个大环境下来加以考察和研究,从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分析和把握,这对我们今天研究医学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下页:黄帝内经阴阳别论:论脉之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