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传承中医不能离开我们传统文化的根
来源:樊正伦 作者: ( 字号:   )

中医是脱离不开中华文化这个根的,很多学中医的学生跟我抄方子,因为很多老大夫的方子在临床上很有用,但学生抄过去了,过些日子他就说他不会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呢?其实这就是舍本逐末了。我打个比方,说这个方子就像长在树上的树叶,抄方子的时候,把那树叶一片一片摘下来放筐里了,然后来了患者就用那方子去看病。摘下来的树叶开始还是绿色的,到最后连形状都没有了。这个树叶长在树上的时候,是很有生命力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一片一片摘下来的时候,那已经离开了它的本源了,过两天就变朽了,朽木不可雕。所以我经常给年轻的中医学生说,一定要不要在术上做文章,要在道上求根本,当你在道上找到根本的时候,随手拈来全是药。
我们大家应该好好想想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中医为什么能治好病?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要从实验室去找,你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上去找,你就能找到。《黄帝内经》中讲“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这就是中医在治病中和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作为一个中医大夫,上不识天文,下不识地理,中不懂人事,我想这个大夫是没法当的,《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宜,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更不用说当上工了。所以如果我们好好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会从迷茫中找到中医要走的方向。
我们有很多大医,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刻的理解。他们自觉地在运用这些思想去处理问题。大家知道从孙思邈开始,一直到唐容川,我们那么多名家从哪儿出来的?学医时,他们没有更多的老师,但是他们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他们都有这种思维,良相治国,良医治病,当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对人体生命认识的时候,就可以成为一个良医了。我们对中医一定要有信心,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化沉积,给我们留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中医学就是这宝贵遗产中最最宝贵的瑰宝。
我们原来的中医基础教育,老师不允许先翻四书五经,而要先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再来学中医。我常对学中医的学生们讲,一定要多读经典。为什么我们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经典?不是因为它年代久远,而是因为它常读常新,你永远读,你可以不断地从里面汲取营养,所以能被称为经典。
中医永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有方子可用的时候你就用,没方子可用的时候,你也要去求,从哪儿去求,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中去求,从根本上求。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部《黄帝内经》,上讲天,下讲地,中讲人,讲的是做一个中医大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伤寒论》、《金匮要略》则告诉中医的规矩准绳。举个例子,你要想当木匠,怎么平板,怎么合缝儿你必须学会,因为你学不会这个,你就是再有认识,你也没法做出这个桌子来。
中医学是可以分科的,内、外、妇、儿、针灸、骨伤、眼科、耳鼻喉都可以分,但中医的整体性决定了一个医生不能把自己限制在专科的范围内。因为中医讲天地人,必须以大方脉为基础,如果一个医生连感冒都看不好,还你看什么肝病啊,看什么肺炎,不用想。我们知道扁鹊是名医,他到赵国,赵国人重妇人他就当带下医;到周朝,周朝重小儿他就当小儿医;到秦国,秦国重老人,他就当耳目医。这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下页: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勿睡中摇扇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