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学文选 < 传统文化 :当前
宇宙生发流转而不迁 大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来源:章伟文 作者:

概言之,在雷思齐的河图及筮法中,宇宙生发表现为既流转又不迁。流转是一引展过程,不迁则是道体之恒常。万物皆赖道以生、以成。道既有生成,同时又永恒存在,是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合一。一方面,生成的展开是在时间中进行的,道是一种历时的自然流变,不可指定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为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另一方面,道亦是一种常道,常道一以贯之,不受时空影响,具有共时性的特点,它即存在于事物之中,生成和本体是合一的。宇宙自然的生成变化,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道自然生成万物,不借人力;同时,道生万物,道的主宰作用又得以凸现。雷思齐借河图及筮法表现出来的这个思想,是对当时主流思潮的一个反动。因为形上之道,在儒、佛那里,便多的是一种自我境界。如佛教将人们视为实有的大千世界仅仅当作不断变幻的心识的外化,重视人对自身主体性(佛性)的亲证。参禅即要求主体破除对象,对象从客观时空的真实存在变成了观者的心境,自然作为色相,被赋予了不可或缺的“唯心”意义,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外在于我而“存在”。而儒学在两宋时期,理学、气学、心学、经世致用之学等均以一己之见来把握形上之道,或陈心性修养之术;或发以为刑政,经国纬民,但由于都赋予形上之道以“自我”性,故而都敝于一曲而互相攻讦,成党争之势。

程颐曾对北宋庆历以来持续不断的党争进行总结和反思,认为党争使国家和社会的危机加剧,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政治运作仅仅因为党争而得不到很好贯彻。如对王安石新政,他说:“新政之改,亦是吾党争之有太过,成就今日之事,涂炭天下,亦须两分其罪可也。”所谓空谈误国,即是如此。而这种党争情况的发生,很大原因乃在于各大家均师心自用,妄作妄为所导致。因此,“人化”的自我性如果成为了自是而非彼的代名词,则还不如复归“无为”,以虚代实,顺应自然,以求得一种“和谐”。故经历过国亡家破之辱的雷思齐,意在以“人化”服从“道化”,因为“人化”只不过是自然宇宙“道化”的一个环节而已,虽然“人化”即“道化”,但“人化”不是“道化”的全部,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是人的取法对象,只可能人合道,而不可能道合于人。雷思齐力图突破自我,回归自然。从关注自我到关注自然,构成了当时学术上的一个转向,虽然这个转向没有成为当时时代的强势,但也反映了一部分知识界尤其是道家界人士对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一种回应。

吴全节在《易图通变序》中,曾记载下雷思齐的如下观点:“先生(指雷思齐)尝诲余(指吴全节)曰:文章于道,一技耳。人之为学,将以明斯道也,不明斯道,不足以为圣贤之学矣。”事实上,我们从《易图通变》、《易筮通变》两书中,亦可看出,雷思齐之所以讨论河图及筮法,仍在于提供出一种无始无终、自本自根的宇宙本体之道运转万物的操作模式,目的是突出大“道”的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雷思齐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道家老子的思想是《周易》的早期源头,由于“老子自西周传授孔子造易之原”,才有了孔子《易传》的诞生,作为五经之首的《周易》的核心意旨实仍涵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于其中。

下页:一年中三个纪念观音的重要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