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存又称“南岳夫人”、“紫虚元君”,是晋代的女道士。之所以将她列入这十大人物之中,乃是因为道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黄庭经》乃是老子传授魏华存所著。《黄庭经》在道家史上影响巨大,它是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它主张的存思、服气便于修行,也是促成了道家上清派的创立。“缘满皈依从正道,静心定性诵《黄庭》。”《黄庭经》是道家徒修行时重要的一部典籍。魏华存因而被尊为上清派祖师,道号紫虚元君,封号南岳夫人。
道家,一个传承华夏文化神韵的古老宗教,在漫长的布道弘法教化育民的过程之中,诞生了很多个性鲜明且影响深远的道门宗派,道家上清派便是其中特立独存且不容怠视的一支,说到上清派便不得不提该派一奇女子——魏华存。
紫虚元君魏华存生长在一个不寻常的仕宦之家,其父魏舒,字阳元,是一位忠实的玄学追随者,他“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离之事”,在当时正是道家天师道风靡于世的时候,作为知识界的精英分子之一,魏华存魏夫人的父亲自然而然的接触并一定程度上的接受了天师道的熏陶。
四十余岁时,郡守派员访察孝亷,魏舒被推举到朝廷,对策合格,后升官至司徒,在他的影响下,魏华存自幼对玄学和道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耳濡目染天师道的传道经典和方式,以其大德高行,博得天师道徒的拥戴,被推举为天师道祭酒(所谓祭酒是指张道陵天师于东汉顺帝时创立道家后,为了便于管理和教化民众,遂在蜀中设立了“二十四治”,即在所辖教区分设的二十四个活动地域,而“祭酒”就是当时负责某一教区的最高首领),领职理教,克尽职守,在天师道中享有崇高地位。
魏夫人幼小时,随父任朝廷官职,居住洛阳,因为家境良好,得以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平时喜读《老子》、《庄子》、三传五经及诸子百家。幼年时,因当机缘牵引便接受天师道,志慕神仙,静默养炼。及其年长,信道之坚,修炼之望,日益强烈,所居平时按道家养生丹法服胡麻散、茯苓丸,并且用吐纳气液,摄生静养。家中亲戚往来,她一概拒绝会见。她要求离开家庭,住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但遭到了父亲反对。无奈,只好在家中找一偏僻的住室,读道书,静养炼。
其父对魏夫人的求道独居行为甚为不允,在她二十四岁时便将其强嫁给太保刘文。刘文任修武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婚后育有二子。魏夫人内心一直向往道家,并没有因为强婚生子而有丝毫退却之心,而且崇信之心越来越诚。待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就和丈夫刘文分居,斋戒别室。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家灵文秘籍,终因精诚勤致神人开怀,降授《上清经》,并由魏夫人传播于世,后世遂尊为道家上清派开派祖师。
紫虚元君魏华存除开创了上清一派外,留下最为著名于世的是一部《黄庭经》,《黄庭经》分为《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黄庭经》以七言韵语描述人体五官、五脏诸神,以存思、存神为主要内容,归纳出三宫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系统养生理论和修炼方法,成为“内丹”、“女丹”理论之渊源。《内景》重脾胃、重气养精、内观一象,谓之“存神”,兼及女子闭炼之道;《外景》则重存思外界之神,仅述男子修炼之事。《黄庭经》破天荒第一次提到“上丹田”(脑)、“中丹田”(心)之气下行,沉于“下丹田”(脐),是运气存气的始点和归宿,奠定了中国气功学存养丹田,保气炼精,强身却病,养生长寿“三丹田”学说的理论基础,为人体科学养生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庭经》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家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说,汲取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和魏华存多年“悬壶济世”的实践经验,对人体生理的描述,多与中医学相通,其独到之处,尤其是重视大脑的作用,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三国两晋南北朝400年间,出现了葛洪(公元284-364年)、陶弘景(456-536)、孙思邈(581年-682年)三大道家医药学家,而魏华存(252-334)居其先,不愧是道家医学家的先驱和开山祖师。
道家自创教开始便一直主张主张男女平等,强调阴阳平衡,其对于女性的尊重程度是其它宗教所无可比拟的。在道家神仙谱系之中,有很多闻名的女仙。然而,潜心修道之女性,造作经书流传后世,并被尊奉为一代教派祖师者,无疑只有魏华存一人。道家尊崇的众多女仙中,以西王母、南岳魏夫人、麻姑、何仙姑并称四大女神。其中以西王母地位最高,为女仙之尊,南岳魏夫人位居第二。
总之,魏华存作为清虚元君、上清派宗师、道家之神,在道学、医学、养生学、气功学、文学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在中国道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即是在华夏5000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都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