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德经解 < 传统文化 :当前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来源: 作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章讲圣人之道无声、无辩、无积、无害、无争,以此而为,便是得道明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是指诚。什么叫信言呢?就是与大道相符的真语。

前面老子说过: 道者,反之动。就是说,大道的表现总是与世俗的东西相反。大道不是故意要与社会相反,而是社会的发展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大道的轨迹。比如,大道本性包容,而社会越来越苛刻;大道本性谦让,而社会越来越追求彰显;大道本性博爱,而社会越来越憎恨;大道本性质朴,而社会越来越奢侈等等。

大道展现出的始终是它的本来面目,温不增华,寒不减色。大道处处与世间法则相反,实在不是大道的意志(大道本无自我,也无意志),的确是社会的发展与大道背道而驰了。

所以说,与大道相符的“信言”,世人觉得不够美好,不够好听。反过来说,那些美好的、好听的话又不能反映大道,也不符合大道的性质。

世俗的东西传播的很快,也很容易,而大道的传播却很难,原因也在于此。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是指得道者。得道者清心静意,纯洁无染,圆融无碍,哪里还会有分辨呢?如果还有分辨的话,那一定不是得道者了。

俗人才有分辨,什么这好了那坏了,这个喜欢了那个讨厌了,得道者是没有这种种情感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就是指智者。真正的智者汽车不会开,电脑也不懂,但他们坚守大道,与“道”同存。而那些才学高深,知识一箩筐的人,精神外用,不能笃慎固守,是与道相离的。

庄子也说过,生命是有长度的,而知识又是无限的,没办法穷尽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寻求无限的色相分别是非常危险的。

世人追寻博学,圣人追寻大道,这就是凡与圣的区别了。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得道的人不会整天想着积累点什么,他们这边得到的东西,那边就用出去了,从来不会储蓄什么。但结果却是,他们越为别人着想,自己就越有;越施与别人,自己就拥有得越多。

佛教也非常注重布施。布施是最好的积蓄,布施出去的是种子,而收回来的是粮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连任时的讲话中就曾经使用了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八十一章的最后一句。老子再次强调了大道的两个特性,一个是利而不害;一个是为而不争。利人而不害人,顺道作为而不争、不贪,这不仅是天道,而且是圣人之道。

《道德经》八十一章反复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何谓道,二是依止道。如果真正体悟到了大道的性质,并且做到了依道而行,这就是脱胎换骨的神人仙境了。

下页:以其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