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老庄思想 < 传统文化 :当前
天地不仁 圣人不仁
来源: 作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的“仁”是指儒家提倡的仁爱,源自家族血缘的孝悌之亲,即等差之爱。老子认为,天地作为自然的存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是不会有人类的爱憎感情倾向的,所以后面老子说: 天道无亲。

而所谓“仁”,老子认为是大道废止了,才会出现仁义。老子将“慈”列为自己的三宝之一,主张无私的慈爱,反对亲疏有别的私爱。

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是当时的一种祭祀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它把万物当成刍狗,不带有自己的情感,不带有自己的偏见。得道的人也是没有偏爱的,它把百姓当成刍狗,不参杂自己的情感,不参杂自己的偏见。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讲发菩萨愿,就是要有慈悲心,不仅自己解脱,还要让所有众生都得解脱,这种无私之爱与老子的“慈爱”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就是风箱。天地就像是一个大风箱,天地之间是虚空的,但其间能量无穷,用之不竭。风箱内部也是虚空的,但你只要鼓动它,就永远会有风往外涌出,不会穷尽的。

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老子主张无为,因为无为是与大道的本性相应的。

多言数穷,不若守中。就是告诉世人,多言、强为,都会落入惨败,不如坚守虚空大道。引申到国家管理,多言,就是政令繁多,数穷,就是不起作用。

以上是外说。内说是指,抛弃偏爱和偏见,学习天地的包容和无为,方能成道。

对于修行人来说,偏爱是个最大的障碍。所以,佛陀在世时就要求弟子,不仅要放下亲情之爱,甚至连同一颗菩提树下都不可连续住三日,怕就怕对那树产生了感情,而感情是困扰我们心志的坏东西。所谓“人心死,道心生”便是此意。

下页:与道同行 渊兮似万物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