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道家故事 < 传统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城隍信仰形成的五个阶段
来源: 作者: ( 字号:   )

第一阶段是:原始崇拜阶段。就是说城隍信仰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上古时代的土地崇拜。祭祀城隍是上古祭祀社稷的延续。《礼记》《郊特性》中除了有祭社神和稷神外,还有祭祀水庸神的,这个水庸其实就是城隍。因为水为城池,庸与墉同,即城壁。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第二阶段是:人格化阶段。就是三国以后,城隍逐渐人格化,民间已有了城隍祠,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搜神记》中说蒋子文逝后显灵为广陵土地神,后被人们封为广陵的城隍,这广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清初孙承泽的《梦余录》也说吴赤乌二年齐慕荣俨、梁武王有祭城隍表文。

第三阶段是:兴盛阶段。唐朝的时候城隍信仰深入州县,民间祈雨求晴、祈福却灾都要求城隍,也就在这个时候道家所城隍纳入信仰体系。

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杨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第四阶段是:城隍信仰的升华阶段。明朝时期,因为朱元璋的原因,城隍信仰被提升,得到了国家祀典尊崇,城隍被封为“王、公、侯、伯”四个等级。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隍的出现与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城隍神是从自然神变为人神又从好的变成坏的,从为民众服务的英雄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方官吏”,从为民众欢迎、爱戴的到被民众所嘲弄和唾骂的过程。

下页:华佗与茅山黄精的传说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