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在我们道家中占有重要位置,历来都是我们道士成真之径路,登仙之梯航,凡古今学道之人,莫不对此经有深厚之研究。《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大约成书于唐代,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清静经》篇幅不是很长,正文加上祖天师、葛仙翁、左玄真人三篇介绍《清静经》出处及妙用的经后跋语,总共才700余字,但其重要性却是举足举重。《清静经》通常被视为道家在心性修炼上的法宝,被称作道家的《心经》。还教会我们认识大道的本质,从而去修学悟道、得道、传道,促使人超脱七情六欲所造成的短视、主观及偏私,以诚心去认识事物真相,从而指向无私并且圆满的应对一切人与事的清静境界。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也在飞速的进步着。可是伴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世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烦恼与困惑,甚至产生人心的浮躁。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和谐,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己个人内心的定宁与清静。道家认为,人心的烦恼和不安定主要来自外物的缠绕和贪求欲望之心过度,从而产生烦恼与焦虑,产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的感叹,而之所以“苦短”,就是因为我们为“烦恼”所缠绕。而“烦恼”实际上起于“妄心”。《清静经》中所以说:“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现代社会中,痛苦的主要来源是心理的失衡,浮躁的心境使人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有人曾说“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唯有拥有一颗没有动乱、无有争执、宁静安详的心,才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种矛盾。我们都在追求人生的幸福快乐,而快乐就来自于一种空明的心境、一种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这正如《清静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倘若能够做到凡事不强求,不刻意妄为,知足而节制,常保一颗清静心,让自己过着简单的生活,那么痛苦与烦恼将无从升起,也才有可能悟得真道。所以,《清静经》中后面提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