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道家养生 < 传统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道家养生基础“清静”
来源: 作者: ( 字号:   )

“清静”既是道家重要的教义思想,也是道家重要的养生方法,还是生发智慧的源泉。《道德经》中说:“清静为天下正。”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终会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初。《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人虽然会有喜怒哀乐,但也会归于寂静圆明的自然本性。因此,《道德经》提出要“致虚极,守静笃”。道家还有一部专门论述清静的经典,就是《清静经》。该经中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能保持清静的心态对待周遭一切,就能体悟天地之道。一切生命,都是从“静”态中生长、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一粒种子、一个胚芽,会静悄悄地开成花朵、长成树苗;人的生命和生命活力的保持,也需要通过静养得到生息,所以道家倡导要以自然为本,清静为基。人生若能努力致虚守静,即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抛却世事的纷繁芜杂,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也就拥有了快乐而安宁的生活,也拥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

一、清静才能契合至道。《南华经》中记载:黄帝曾经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至道,也就是求教如何修身与长生的妙道。广成子教之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也就是说,不要求去看,不要求去听,专一精神归于清静,形体自然会走向正道,必定要静寂,必定要清心,不要劳动你的形体,不要动摇你的精神,自然就可以长生。眼睛不看,耳朵不听,心里就不会思虑,精神自会与形体冥合,形体也就长生了。不要动摇心志,不要因外物动心。多用心智,是产生祸害的根源。在这里,广成子告诉黄帝至道的目的是要长生,而要达到长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抱神以静”,也就是要让精神归于清静。怎样做才能归于清静呢?就是要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听,心无所知”。太上老子曾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因此,太上老子说:只有保持“清静”,才能“为天下正”。清静境界才是众人所应追求的目标,才是大道之圆满的体现,如此去立身处世养生,才会得到成功。

二、静则有益心身健康。生命的健康,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情绪,在道家的修养来说就是个人的心性。通过修持修炼以达到心和、神安,则有益于心身健康。静则可以使人心和,静则可以使人神安,静则可以使人恬淡虚明。道书《七部语要》说:神静而心和,心和而神全。一个人若能做到恬淡、虚静,在道德水准上就达到了一种高度,生活得自然平和,不会被外因所扰,不论生活环境如何,都不会忧思困苦。要想生活自由自在,首先要有一颗自在的心,要想心灵从容淡定,首先要有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即使处于一个功利的环境,不得不为生存逐利,也不能为了名利抛弃自身品德。要加深修为,让内在的宁静抵御外在的诱惑,一个内心淡定的人,往往可以看穿表面的浮华,直接看到本质,因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庄子也曾说过,恬淡,寂静,无为,虚静,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质,圣人安静无为则平易,平易而后能恬静淡泊,忧患邪气便不会入侵,也因此才能道德完备而不会神亏气损。惟其如此,他才没有灾害,没有物累。生时无心,浮游于世,死时像休息般静寂,没有思虑,没有预谋,光亮而不显耀,诚信而不必事先约定,睡时不会做梦,醒时没有忧愁,终日神清气爽,灵魂从不疲惫,纯净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动,淡泊无为以顺应自然,才是养神护气的至道。达于至道,必须有一颗清静之心,也就是我们常引以为鉴的一句话:“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守住心灵的宁静,等于守住内心的真善美、积极乐观的阵地。《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说,“恬淡为上”,在烦乱的时代我们不妨多倡导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

三、静则可以帮助疗疾。陈撄宁先生在所著《静功疗养法问答》中总结说:凡一切本元亏损之病,如头晕、脑胀、眼花、耳鸣、心跳、胆怯、失眠、恶梦、情绪纷乱、遇事善忘、上重下轻、肌肉瘦削、少食不够营养、多食不能消化、工作不耐疲劳、生活不感兴趣,这些症状,服药难见功效,检验身体又不知病在何处,唯一的方法,只有靠病人自己用静疗养,可望痊愈。

下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