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仿生科学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人工血管
来源: 专题:生物医学材料与人工器官

1950年以来,由于高分子化学的发达,促进了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因此,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采用高分子合成纤维编织人工血管,经实验研究而用于临床,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普遍采用。

目前用机器编织的人工血管有两种,一种是平织,又称机织;另一种是针织,又称线圈编织.最初的材料为尼龙,后因其稳定性差,在机体内易被破坏,缺点很多而被废弃.目前普遍采用的人工血管材料为涤纶及聚四氟乙烯,大多数使用的是针织人工血管.1960年以后,国际市场上出售无缝带有皱纹加工的人工血管.最受欢迎的是 DeBakey 的涤纶针织人工血管及Edwards 的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

人工血液

近年来由于外科手术日益进步,因而输血用血液也愈感不足,迫切需要研制代用品。

血液由有形成分及无形成分组成,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携氧、运输氧和营养物质,清除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以及免疫防御等.多年来曾研究了血浆、血浆成分的制品及各种血细胞悬液,以期合理而节约地使用血液.其后又研制了许多种血浆代用品,目前广泛使用的有右旋糖酐、明胶代血浆和羟乙基淀粉.它们都是胶体溶液,其扩充血浆容量的效果显著,但均不具备血液气体交换的主要功能。

输血时配血费时又易发生错型,此外由于输血而传播肝炎及爱滋病的危险也无法妥善解决,故而有待研制出既可携带又无毒害的人工血液,这对平时和战时的医疗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在人工血液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这里仅以氟化碳乳剂人工血液加以介绍。

1966年 Clark 等发现,美国3M 公司所制全氟碳化合物、对氧的溶解度约为水的20 倍,携氧能力为血红蛋白的数倍,在氟碳化物F×80 中给以一个大气压的氧,小鼠得以生存。

1967年Sloviter 等以白蛋白为稳定剂的全氟碳化合物乳剂对大鼠实行脑灌流成功。

1968年Geger 等以全氟三十胺乳剂给大鼠进行血液交换接近100% ,大鼠生存八小时.其后Clark 动物试验心脏灌流成功。

1970年光野、火柳等以狗试验,用氟碳化合物作90% 血液交换,生存一年以上,这是在动物中以人工血液进行全血交换的第一次成功.其后火柳等与日本绿十字中央研究所共同研究达11年.初期研究全氟碳化合物乳剂的携氧及二氧化碳能力,并可保持离体器官组织较长期存活;后期研究活体输入全氟碳化合物乳剂,力求减少副作用.经反复改进,在猴体内进行99% 的换血,无一例失败,全部长期存活。

下页:人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