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数学趣文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赤胆忠心
类别:数学天地 专题:数学家

新中国成立了.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了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以到英国讲学为名,设法为全家弄到了船票.他们绕道欧洲,然后从地中海经印度洋直奔东方.为了避免联邦调查局找麻烦,只带了随身换洗的衣物。

船到香港,他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 “朋友们! 梁国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

1950年3月16 日,华罗庚到达北京,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回国后30 多年来,华罗庚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他为中国的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典型域方面的研究中所引入的度量,被称为“华罗庚度量”.1957年1月,他以《多复变函数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的论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57年,他的60 万字的《数论导引》出版,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际性数学杂志《数学评论》高度评价说: “这是一本有价值的、重要的教科书,有点像哈代与拉伊特的《数论导引》,但在范围上已越过了它.”

华罗庚的工作非常繁忙,他从不放过一点空隙时间思考问题,在上班的途中或是讲课、开会之前的十几分钟里,也不例外.因此,他的研究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里华罗庚共写了152 篇数学论文,9 部专著,11本科普著作。

华罗庚除致力于数学研究外,还非常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他热心地写文章,发表演讲,向青年们传授学习经验。

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署名是厦门大学图书馆管理员陈景润.信中就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中关于他利问题的几个地方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又坦率的来信,如获至宝,他兴奋地说: “这个年轻人真有想法.”他建议数学学会邀请陈景润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还把陈景润从厦门调来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作自己的研究生,亲自指导他继续深入地钻研数论。

在华罗庚的精心栽培下,数学研究所不断涌现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万哲先、陆启铿、王元等有成就的数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1979年夏天,幽静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突然热闹起来.报告厅前,小卧车川流不息,人们潮水一般涌入大厅.这天来听华罗庚做“优选法和统筹法”报告的,除了数学家,还有不少医学家、工程学家和机械学家。

报告刚一结束,人们热情地拥上讲坛,有的表示祝贺,有的要求同他合影,有的请他签名,有的数学家送上自己即将出版的预印本,请他提意见……然而,有谁清楚,这巨大成功的背后隐含着多少酸甜苦辣!

知识从人民中来,应该回到人民中去.早自1958年,华罗庚就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运筹学是“运行和规划的科学”,它是在国民经济中选择最优化方法的一种科学.从1965年开始,在近20年的时间里,华罗庚为了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27 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多个县,上千个工厂、矿山和村庄;六赴山西,七下龙江,六去大庆,总计行程约100 万公里.“两法”的传播和推广,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工农骨干,使许多应用数学工作者得到了锻炼,摸索出了一条发展我国应用数学的道路。

推广“两法”既有跋涉之苦,还会遇到生命危险.在大西南,一天,华罗庚他们乘坐的汽车在狭窄的山路上盘旋前进,猛然间,一个车轱辘掉下去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喊道: “谁也别动! ”然后,有人侧着身子轻轻地爬到车子外面,一个个屏声敛气把人拉出来,才得以脱险.大家探头往下一看,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正奔腾在山下。

1982年,已经72 岁的华罗庚冒着盛暑三下淮南,为两淮煤矿培训生产骨干.旅途的颠簸,艰苦的煤矿生活,使他第二次得了心肌梗塞,因病情危急被连夜护送到北京医院。

他的病情稍有好转,便偃卧在病床上,为《数学方法与国民经济》一书写下了动人的序言.他写道: “党下达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动员令……每个炎黄后裔的科学家无不磨拳擦掌要为之竭其能,尽其力,奋不顾身地奋斗……考虑到与生命抢时间,尽心尽力为祖国,我将我血荐轩辕! ”

就是这样一位对祖国和人民充满情和爱的老科学家,在“十年动乱”中也未逃脱“四人帮”的魔爪.1966年的一天,华罗庚正在南方推广“两法”,突然被一封加急电报叫回到北京,有关方面宣布了不许他们再出去推广“两法”的禁令,华罗庚被当作“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了批判.他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柜子被撬,花了大量心血写就的数学手稿也被盗走了.“四人帮”又扣压了他写的推广统筹法的文章,不让拍摄和放映有关的科教电影.后来,周总理出来干预,才算放行。

在周总理的支持下,1970年6月,华罗庚和他的助手得以到上海搞试点.张春桥对华罗庚的做法十分恼火,叫嚷说: “宣传优选法,就是引导青年崇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企图把华罗庚从上海赶走,赶不走就批,因为华罗庚是“周总理派到上海的”。

而华罗庚呢,与“四人帮”针锋相对,他把满腔的怒火都化做了工作的动力,冒着酷暑,精心研究,和大家一起,硬是使用统筹法,在短短6 天的时间里,一鼓作气完成了20 天的工作量,一大就为国家多创造价值20 万元.“为了得到一些与人民有利的东西,哪怕丢掉半生英名! ”这就是华罗庚的博大胸怀。

下页: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