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数学趣文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哥德巴赫猜想
类别:数学天地 专题:数学大发现 ( 字号:   )

哥德巴赫本来是普鲁士派往俄罗斯的一位公使.后来,他成了一名数学家。

哥德巴赫和费尔马一样,很喜欢和别人通信讨论数学问题.不过,他在数学上的成就和声望,远远不如费尔马,有的人甚至认为他不是数学家.其实,有资料说,他是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哥德巴赫与另一名彼得堡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欧拉经常通信.他们有15年以上的通信历史,经常讨论的是数学问题。

1742年6月7 日,哥德巴赫写信告诉欧拉,说他想冒险发表一个猜想: “大于5 的任何数是三个素数的和.”这里要顺便交待一句,有一个时期,人们把1 看成是特殊的素数;后来,才像今天这样,把1 与素数严格区别开来.同年6月30 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说,他认为: “每一个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通信的内容传播出来后,当时数学界把他们两人通信中谈到的问题,叫做哥德巴赫问题.后来,它被归纳为:

命题A: 每一个大于或者等于6 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的和;命题B: 每一个大于或者等于9 个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的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哥德巴赫猜想,实际上,应该是哥德奇巴赫——欧拉猜想.比如

50=19+31,51=7+13+31

52=23+29,53=3+19+31

当然,表示方法可能是很多的.比如

50=3+47=7+43=13+37=19+31

很明显,如果命题A 成立,那么,命题B 也就成立.因为假设N 是大于或者等于9 的奇数,那么,N-3 就是大于或者等于6 的偶数.命题A 成立,就是存在着奇素数P1 与P2,使得N-3=P1+P2,这就是N=3+P1+P2,就像前面的50 与53 的关系一样.但反过来,如果证明了命题B 成立,并不能保证命题A就一定成立。

19 世纪的很多大数学家,都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但是进展不大。

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会议上,提出了23 个研究题目,这就是有名的希尔伯特问题,可以说这是23 个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命题A,与另外两个有关的问题一起,被概括为希尔伯特第八问题。

到了1912年,在第五届国际数学会议上,著名的数论大师兰道发言说,哥德巴赫问题即使改成较弱的命题C,也是现代数学家所力不能及的。

命题C 意思是: 不管是不超过3 个,还是不超过30 个,只要你想证明存在着一个这样的正数c,而能“使每一个大于或等于2 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不超过c 个素数之和”。

过了9年,到了1921年,著名数论大师哈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数学会上说: 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难程度,可以与任何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相比拟.哈代也认为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不像兰道说得那样绝对。

1930年,苏联25 岁的数学家西涅日尔曼,用他创造的“正密率法”,证明了兰道说的那个现代数学家力不能及的命题C,还估算了这个数c 不会超过S,并算出S≤800000,人们称S 为西涅日尔曼常数。

西涅日尔曼的成就震惊了世界.这是哥德赫猜想研究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可惜他只活了33 岁。

1930年以后,包括兰道在内的很多数学家,竟相缩小S 的估值,到1937年,得到S≤67。

在1937年,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就.苏联著名的数学家伊·维诺拉多夫,应用英国数学家哈代与李脱伍特创造的“圆法”,和他自己创造的“三角和法”证明了:

充分大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伊·维诺格拉多夫基本上解决了命题B,通常称为“三素数定理”。

坚固无比的堡垒哥德巴赫猜想,正在被人们逐个攻破。

这里要注意,命题B 所说的是每一个大于或者等于9 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数之和.数学家在证明这个命题时,往往把9 放大到很大很大,比方说放大到十万,人们只要证明每一个大于十万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就算基本上证明了命题B.对于剩下的那一部分从九到十万的有限个奇数,是否每个都可以表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可以暂时不管,留待以后去检验.所以叫做“基本上”证明了命题B。

实际上,维诺格拉多夫未检验的有限个奇数,是9 到10 的400 万次方之间的奇数,即1 后面跟400 万个0 那么多个数中的奇数.如果真要去逐个检验每个是否能表为三个奇素数的和的话,那时还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算用现在最快的电子计算机,从他那时算到现在也算不完.再说也没有那么大的素数表供他使用.前面已经介绍过,现在最好的素数表才编到五千万.可见凡是大于10 的400 万次的奇数都能表为三个奇素数之和,这点被证明了,这就更不简单了.因为前面的那些奇数到底还是有限个,而这里证明了的是无穷多个!

维诺格拉多夫的工作,相当于证明了西涅日尔曼常数S≤4。

命题B 基本上被解决了,于是有些不太了解数论情况的人,曾经认为只差一步就到命题A 了,谁知这一步的腿迈出了40 多年,还没有着地哩! 有人核对过从6 到3300 万的任何偶数,都能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这种核对工作是一直有人在作的。

有的人核对,是想找到一个不能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偶数,即找到一个反例,一举否定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哥德巴赫猜想便宣告解决.有的人核对,是想得到一些统计数字,摸清一些规律,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作准备。

当然,也有人可同时兼有上述两种意图。

这里要注意,无论是从6 算到3300 万也好,还是从6 算到3300 亿也好,都是有限个数.由这些有限个数统计出的任何数据,除非是反例,都是不能用来当作证明的依据。

在命题A 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引入了“殆素数”的概念。

什么叫殆素数? 我们知道,除1 以外的任何一个正整数,一定能表示成若干个素数的乘积,这其中的每一个素数,都叫做这个正整数的一个素因子.每一个正整数,相同的素因子要重复计算,它有多少个素因子,是一个确定的数.如果这个正整数本身就是素数,就说它只有一个素因子.以25 到30这六个数为例:

25=5×5 有2 个素因子

26=2×13 有2 个素因子

27=3×3×3 有3 个素因子

28=2×2×7 有3 个素因子

29 是素数有1 个素因子

30=2×3×5 有3 个素因子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包括相同的和不同的)的个数不超过某一个固定常数的自然数.例如25 到30 的六个数中,25、26、29 三个数,是素因子不超过2 的殆素数,其余三个不是.要是说素因子不超过3 的数是殆素数,那这六个数就是殆素数。

应用殆素数的概念,可以提出一个新命题D,通过对这个命题的研究,来接近命题A。

命题D: 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素因子的个数不超过m 与n 的两个殆素数之和。

这个命题简记为“m+n”。

注意,这里的“3+4”或者“1+2”等是数学命题的代号,与3+4=7 或者1+2=3 毫无任何关系.就像有的电影院把座位13 排8 号简写作“13-8”,与13-8=5 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例如,“1+2”就是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素因子的个数不超过1 个(即素数),与素因子的个数不超过2 个的两个数的和.比如100=23+7×11,434=31+13×31,168=79+89 等都是合乎要求的.如果能证明,凡是比某一个正整数大的任何偶数都能像这样,表示成一个素数加以两个素数相乘,或者表示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素数,就算证明了“1+2”。

如果能证明“1+1”,就基本上证明了命题A,也就是基本上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等到那时,哥德巴赫猜想就该叫哥德巴赫定理了.——人们已经为此奋斗了将近240年。

下页:令人着迷的四色问题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