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读书方法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读书资料的运用
类别:学习方法 作者: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资料.马克思在动手写《资本论》之前,作过摘要的成册书籍就有1500 种以上,经系统整理后的笔记就有250 多本.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2.5 万多本。

怎样积累

人们常用的积累资料的方法,不外乎有以下三种: 一是剪贴报刊.现在报纸、杂志很多,各方面的资料都有.经常剪贴报刊,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数年之后就可积累数万以至数十万的专题资料.这是一种花费时间少、简便易行、收效较大的方法.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常剪贴纸上的军政新闻资料,积累大量各派系军阀活动的史料.他的《袁世凯演义》,正是在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二是抄录卡片.当我们阅读书报杂志时,随手用卡片或纸片摘录材料,注明作者、书名、篇名、报刊名称、出版年月.卡片积聚起来,再分类储存在卡片箱内或抽屉里.分类卡片按门类、笔画或拼音字母排列,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当然也可以按自己研究的课题,设置专题卡片.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根据“阅读有所得唯恐遗忘,赶快写在纸片上”经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创作《子夜》等名著提供了素材.古人在这方面的例子更多,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这就是他利用零碎时间积累的十几坛子纸片(卡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的.三是背诵重要资料.著名史学家吴晗,强调学古文至少要背诵二三十篇.古代学者能背诵《史记》、《汉书》重要篇章的不乏其人,李白、苏拭等大诗人、文学家,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善于刻苦学习.他们熟读经史和先秦诸子,背诵汉赋,因而写文章作诗赋,用典故才能恰当自如.古人所说“博闻强记”、“过目成诵”,就是赞赏那些记忆力强又善于用记忆方法积累资料的人。

怎样消化

资料不仅要积累,还要进行消化.所谓消化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经常进行归纳整理.在积累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积累,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逐渐丰富,触类旁通.消化资料的一个途径是写读书笔记.在阅读有关资料时,随手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是消化资料融会贯通,从而进入创新的起点.古往今来,许多学问家是通过做笔记而成才的.顾颉刚少年时期患神经衰弱症,记忆力不大好,他发愤读书,勤记心得笔记,每天写数千字,他一生留下的笔记有五六百万字之多,后来已整理出版了《史林杂识初编》.消化资料的另一个途径是系统学习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专业知识,往往看不到资料之间的联系,孤立起来观察资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掌握了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正确地分析研究自己积累的资料,找出它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得出科学论断,这就叫做有了“独到见解”了。

怎样运用

积累了资料之后,还须善于运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30年功夫,精密观察了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资料,由于短于理论分析,得出了“太阳——地球双重中心说”的错误结论.可见,对详细占有的资料还必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加工,才能有所创新.那么,怎样运用资料呢? 这里三种方法: 一是分析综合法.把大量零散的资料积累起来,作成卡片,编排在一块,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作出判断.运用分析综合法,常常能从细小的、,点滴的资料中把握事物的全貌.二是比较鉴别法.采用比较的方法处理资料,往往可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从而作出新的发现.三是追根寻源法.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往往要提到其他文章或运用其他资料.而有些资料常常是用脚注或附录的形式来说明其来源的,如果我们善于追踪寻迹,就可得到更多的有价值资料或发现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我国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在研究中国造纸技术史时,偶然查阅到两位日本学者在介绍欧洲汉学发展的著作中,曾提到流传在欧洲的18世纪法国出版的三版有关中国的著作.顺着这条线索,潘吉星查找到了这三部书的法文原著,进一部掌握了丰富的而有价值的史料。

总之,我们既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积累,也要重视资料的整理、消化和运用。

下页:读书笔记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