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恐龙时代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恐龙的分类
来源:世界科技百科 专题:恐龙家族 ( 字号:   )

恐龙家族成员庞杂,长相奇特,它们之间的形态差别很大.再说人们对恐龙的起源及恐龙间的亲缘关系还没搞清楚,因此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确是一个难题。

长期以来,恐龙被分成两大类: 蜥臀类和鸟臀类.这是依它们的骨盆(又称腰带)构造的不同进行的分类.蜥臀类的骨盆像蜥蜴的骨盆;鸟臀类的骨盆像鸟的骨盆。

蜥臀类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兽脚类包括所有吃肉的恐龙,如霸王龙、跃龙、永川龙及许多小型的虚骨龙类;蜥脚类包括所有身躯庞大,脑袋很小,长颈长尾的恐龙,它们四足行走,全是吃植物的,著名的有雷龙、梁龙、马门溪龙等。

鸟臀类全部是吃植物的恐龙,有四足行走的,也有两足行走的,可分为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和角龙类四类.鸟臀类恐龙中著名的成员有禽龙、鸭嘴龙、沱江龙、华阳龙、甲龙、三角龙等。

按骨盆的构造对恐龙进行分类的方法比较方便,而且已习惯.但这种分类方法也有缺点: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有的恐龙的骨盆构造既不完全像蜥蜴,也不完全像鸟.这就让古生物学家为难了。

蜥臀目和乌臀目分别起源于槽齿类。

蜥臀目分为3 个亚目:

兽脚亚目: 为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趾端具锐爪,口中具利齿,前后缘有锯齿.霸王龙为著名的代表,我国的永川龙亦属兽脚类.它们生活于晚三叠纪至白垩纪。

古脚亚目: 曾被称为原蜥脚类或板龙类.三叠纪晚期的小型至中型恐龙,身体较粗壮,半四足行走,如著名的禄丰龙。

蜥脚亚目: 为巨型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小,颈长,尾长,牙齿呈小匙状.生活时可置身水中,以避敌害.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及白垩纪.如马门溪龙,颈长(颈椎19 个)约等于身体的一半.背椎12、荐椎4、尾椎35 个以上,数目少于其他种类.颈椎长,微弱后凹型,腰椎后四明显,前16 个尾椎为前凹型、后为双平型.前四个背椎神经棘分叉,从第五个开始简单,末端粗壮.荐椎4 个,前3 个愈合,第四荐椎和前部尾椎的神经棘勺状(前面突出,后面有凹面).尾椎脉棘从第九个开始前后分叉.肠骨粗壮,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发育,两者几乎等长.距骨较发育,胫腓关节面深凹,故中央突起高,骨较短小,第一趾特别发达.产于四川、甘肃的晚侏罗纪地层。

鸟臀目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其间的系统关系并不十分清楚.目前分为5 个亚目。

1)鸟脚亚目: 是鸟臀目中,甚至是恐龙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两足或四足行走,比较不特化.嘴部一般扁平,脸部长,下颌骨前方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限于颊部,紧密排列,有一至数排替换齿.股骨长于肱骨.第五趾退化.耻骨的前、后均发育.见于晚三叠纪至白垩纪,以白垩纪最繁盛,是素食性恐龙.如头部无顶饰的(平头类)山东龙和具顶饰的栉龙类青岛龙.山东龙头骨长,后部宽而高,顶面较平,自上颞颥孔后部向前至额骨部分十分向下凹人.齿骨齿列长,有60-63 个齿沟,颊前部无牙部分较长.荐部脊椎10 个,其腹侧有较深的直沟.坐骨直长,末端有极微弱扩展的小尖顶.个体巨大,全长约14 米多,高约8 米.产于山东诸城的晚白垩纪地层.青岛龙头骨鼻部具向上伸长的长棘,其末端加宽,稍分开.头后部有极发育的横棱,上颞孔左右宽.前上颌骨微向上翘起.牙齿数目较少,上颌有齿沟28 列,齿骨上有齿沟34-38 个.前齿骨宽.荐椎8 个,腹侧有显著的中棱,后部有沟,尾椎较大.前肢小,后肢大.肩胛骨大,末端宽,肱骨长于桡骨.肠骨上部较隆起,坐骨末端呈足状扩大.股骨粗大,略短于胫骨,远端有穿孔.产于山东莱阳的晚白垩世。

对于栉龙类多样化顶饰的功能,至今尚无较好的解释。

2)剑龙亚目: 四足行走,背部具直立的骨板或骨棒,尾部后端具骨质刺棒两对.头小而低平,脑很小,上颞孔小,侧颞孔大.牙小而扁,前上颌骨无齿.后肢长,前肢短.背神经棘及神经弓向后逐渐加高.肠骨背缘与荐椎愈合加宽,呈屋檐状盖在髋臼部上面,肠骨后突不发育,但前突很长.其荐部神经节巨大,指挥身体后部运动,尤其是尾及后肢.如沱江龙,背部前部具背板,后部具扁锥状骨棒.剑龙类可能是素食者.出现于侏罗纪,可延续到白垩纪初期,是恐龙中最先绝灭的类群。

3)甲龙亚目: 体低矮粗壮,行动笨拙.身披厚重骨甲,上颞孔封闭,侧颞孔仅余一小裂隙.牙微弱.四肢较短,后肢稍长于前肢(肱骨为股骨长的3/4).甲龙主要发现于白垩纪。

4)角龙亚目: 头骨后部扩大,形成颈盾,由顶骨和鳞状骨构成,并分叉而构成角状突起.头骨上常有鼻骨和眶后骨扩大而形成的角.见于白垩纪晚期.如鹦鹉嘴龙,头骨短宽而高,吻部弯曲,似鹦鹉的喙.外鼻孔小,位于头骨背部,眶前孔仅剩一个凹陷.颧骨高而向外侧突出.下颞孔宽.牙齿单列,牙冠低,三叶状,每侧有7-9 枚.颈短,前肢略长于后肢.肠骨细长,耻骨前突短而纤细.坐骨稍弯曲,远端板状,具不发育的闭孔突.分布于我国及蒙古晚白垩纪。

5)肿头龙亚目: 头骨肿厚,颞孔封闭;骨盆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髋臼.如脊顶龙。

恐龙类的两个目均出现于三叠纪晚期.北美的腔骨龙属可以作为蜥臀类的代表,其体长约250 厘米,身体轻巧,骨头是空心的,活的动物体重可能不超过20 千克;两足行走,后腿十分强壮,形似鸟腿,宜于行走;前肢短,具有灵活的适于攀缘和掠取食物的“手”.身体以臀部为支点保持平衡,尾细长.颈部相当长,前端为结构精巧的头骨。

头骨狭长,有巨大的颞孔和前眼窝.牙齿尖利,深埋在齿槽内,侧扁并带有锯齿,显示了其高度的食肉性,腔骨龙大概以小型或中等大小的爬行类为食物。

骨盆是区别恐龙类系统关系的关键,而腔骨龙的骨盆正是蜥臀型的早期代表.这种恐龙的肠骨向前和向后扩大,并有包好几个脊椎骨的长的荐部接合.耻骨从肠骨两侧向前向下延长,坐骨则向后向下伸展.这两块骨头都较长,而尤其以耻骨为甚,它们和肠骨的接合,中间还通过一种骨质的突起,而不是直接连结的.因此,容纳球状的股骨头的臼窝或关节窝是开孔或穿透式的,而在原始的槽齿类中则是封闭的。

腔骨龙可能代表兽脚类恐龙的基本适应型式,习惯于在干燥的高地上生活.对这种地区的生活条件来说,快跑和动作敏捷在捕食和逃避敌害方面都是头等重要的。

原蜥脚类是相当特化了的蜥臀类,强烈地显示出接近于侏罗纪的巨大的蜥脚类的倾向.板龙这一属尤为典型.这种恐龙体长约6 米,已经发展成为大型的爬行类,已失掉了较为原始的兽脚类所具有的许多精巧的性质,骨头已不再像较小的恐龙类那样中空.肢体壮大,后脚宽大,不像腔骨龙那种鸟脚状的形状.前肢也次生性的变大.除了两足行走,板龙类也有可能四足行走.相对地说头骨较小和轻巧,牙齿扁而钝,不是尖利的食肉齿型.板龙显然是一种食植物的恐龙,这类恐龙在三叠纪晚期的分布很广。

三叠纪的鸟臀类的化石被发现的不多.南非晚三叠纪的沉积岩层中发现了一些鸟臀类恐龙,畸齿龙.这是一种很小的用两足行走的恐龙,头骨长约10 厘米,有一个被压低了的颌关节,在下颌的前方有一个分离开的,无牙齿的前齿骨(这是鸟臀类恐龙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上、下颌的边缘均有小的、较特化的牙齿,适合于切割和断裂植物性的食物;下颌的前方,有一个大的“犬齿”.头后骨骼及其他的特征也都是典型鸟臀化的,骨盆是典型的鸟臀式的,其耻骨与坐骨相平行并相连结。

下页:恐龙的种类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