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在校的学习,必须是高效的,快速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前预习就是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和思路,做到提前思考;可以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扫清学习上的"拦路虎";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抓紧复习巩固。
(2)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果.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 虽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3)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速记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4)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向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将来,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无所措手足,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至于预习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的情况,选择以下几种: ① 了解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的浏览式;②圈点、勾线、批注、摘抄的评点式;③研讨课文重点、难点的探讨式;④试做各种练习的技能训练式;⑤从复习旧知识转入接受新知识的复习式;⑥精读博览、拓宽知识面的辅助式,等等。
下面着重介绍两种课前预习的操作方法: 阅读法和回顾法.阅读法注重对新学的知识的理解;回顾法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第一种课前预习实用方法: 阅读法.预习首先要"读进去".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预习开始的时候,首先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 新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 这个思路的道理是什么? 读过之后懂不懂?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用笔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
这种预习方法,表层目的是对新课文知识的预习,深层目的是以此理出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看在独立学习情况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以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补短的目标。
经过阅读预习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不必强求理解,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第一步: 纵览章节
为什么要纵览、概括阅读呢? 这里有两个很实际的理由:
(1)纵览会帮助你掌握背景知识.如果对一个指定章节的内容,你事先一无所知,那么阅读和理解这个章节会既慢又困难.可一旦你在这样的章节里读到一个熟悉的观点——即你认出是以前曾学到过的东西,就可读得快些,理解得深一些.差别就在于先前的背景知识,而纵览则能使你很迅速地掌握背景知识。
在纵览一个章节时,可以读一读部分或段落的主次标题,来发现并抓住主题,读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话来了解其思想,浏览一下词语,可熟悉书中的人名和地名,阅读第一段能帮助你了解该章的总目的,阅读本章末尾的摘要段落,你就能有一个总的看法.当然,这样对书中的思想和事实你不会非常了解,但是,以后在你仔细阅读中遇到它们的时候你就几乎会像老朋友一样把它们认出来,而这种熟悉感能够给予你信心并提高你的理解力.(2)通读章节可以提供事前的组织者.对章节一般内容的熟悉,能够形成学习上的事前组织者.熟悉的标志可以充作标题或类目,将思想、事实以及细节都集中在里面.所谓的"磁力中心",把事实、思想和细节像磁铁吸铁屑一样吸在它的周围。
下面是一种如何纵览课本章节的有效方法,可一试:
首先花两三分钟试图从每一章的题目中来了解这一章的完整的意思.简略地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题目,随后就撇开这个问题对自己说: "让我们来瞧瞧对这个题目他说了些什么? "
其次,再用正常的方法将开头的几个段落读一下.如果不这样做,那就好比从半中间插入别人的谈话。
然后,根据印刷字体的不同来读.目光投向以粗体字写的大小标题上.这些标题像报纸上一则新闻的小标题,它们等于小摘要.然后再读一读这些小标题下面的一两个句子.再后,浏览着其余材料,找寻其它部分的信息,它们可能用斜体字、划线字或改变铅字大小等不同的标记。
不要略过插图、曲线图以及图表,只要读读图片下的解说词,弄明白图表和曲线图上线条的含义就能够很容易地学到许多东西。
注意去阅读最后的一个段落或标有"摘要"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常常将所有他在章节里讲述的思想汇集在一起。
最后,在开始阅读这一章节并记笔记之前,再花上几分钟把从略读中所获得的各种片段知识拼凑起来.有时为了把这些材料汇集起来,要再回到一章开头的地方,只是翻翻书页,看一看已经看过的地方。
纵览这一方法的重要一点是能够帮助克服惰性.许多学生觉得打开书本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学生,那么就可以试用纵览这个方法,因为它不是涉及实质性问题式的阅读.用这个方法可以使你学习得轻松些。
在略读的时候,不能偷懒,要集中注意力.但要读得慢一点以便你能正确地理解事实、思想以及原理.一旦你吸收了一个错误,就很难再将它除去。
第二步: 圈点勾画
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层次、划重点.读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层次,抓不住要点,那就没有读进去,要再读几遍."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
"划"、"批"、"写"这是阅读的"犁铧".思考的种子,只有在耕耘过的土地上才能更好萌发。
第三步: 提问
在读完书后,能够回答问题的人,一般在阅读前和阅读时就能够提出各种问题.这是获得高度理解的令人惊奇和有价值的技能。
提问行之有效的一个主要原因: 提问能迫使你集中注意力以及敏锐、直接和有选择地注意你所阅读的字句.如果脑子里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你的眼睛只是略过段落中所有的字句却不会认识到就是这些字句包含了各种答案.没有提问题,也就不会有答案。
在阅读和钻研课本内容的时候,如何预先提出问题呢?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办法是将每一个标题都变成问题.例如,主标题为"记忆的几个基本方面",那么就立即可将它变为"什么是记忆的几个基本方面",听上去很简单,事实上也很简单——但却起作用。
下面是另外的一些例子:
小标题问题
记忆的踪迹什么是记忆的踪迹?
遗忘率我们遗忘得有多快?
回忆的组织如何组织回忆?
衰退理论什么是衰退理论?
把标题变成问题后,就会为了回答问题而阅读标题下面的材料.一遇到标题就将它变成一个问题.这样,在读完一页时,就会有新的收获.还有一些对几乎任何标题都能适用的一般问题,有的读者喜欢通过提出这些一般问题来引出具体的事实和思想.有的读者喜欢通过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方式来与作者交谈.不管哪一种方式都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态度.下面是一些一般问题:
这一段落告诉我什么?
这一段落在这一章中起什么作用?
对于这个段落,我能提些什么问题呢?
重要的论据是什么?
这个例子是不是能够把主要问题讲清楚?
如果这个事实或思想是真实的,那么按逻辑说,接下去应该谈些什么呢? 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对我已经接受的知识有什么影响呢?
第四步: 预习后想一想
预习后,自己关上课本想一想: 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 自己懂不懂? 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 自己是否已经掌握?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 这样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第二种课前预习实用方法: 回顾法.回顾法主要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
本来,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应该记住的,可是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过的知识或者忘记了,或者记不全了,或者记错了而不自知,从而变成了对新课文理解的"绊脚石".有的同学感到听课效果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扫除这些"绊脚石",缺少听好新课所必备的知识,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很难立即理解,课堂上某一处卡壳,后面就更听不懂了.通过回忆,查一查不懂的概念在哪一章哪一节中讲过,如果还回忆不起来,就找出旧的课本或笔记本认真看看,直到弄懂为止。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和新课内容不同,新内容不懂可以搁着,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而已学过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讲的,如果预习时没搞懂,就会影响听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