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诗歌
少年朋友,当你站在苍茫无边的大草原,当你面对磅礴万千的瀑布,当你……那激动的心情,美丽的画面,常常难以表达.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脱口吟出古人的诗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歌竟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廖廖几个字,就能把如此伟大的气势,如此雄浑的画面,准确细致地表达出来.真的不知道,究竟是诗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领略了大自然,还是大自然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诗了。
诗不仅能够把我们的生活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还能够帮助人们在精神上创造出一个更为理想的境界.能够理解并欣赏优美的诗歌,无疑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使我们的趣味变得更加高雅,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
诗歌欣赏的第一步是要弄通诗句字面上的意义.语言理解上的障碍不仅发生在古典诗歌方面,就是现代诗歌也存在这种语言的障碍.因为诗的语言是以极少的文字来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即以简括体现丰富。
中国诗歌经常用典故,因为用一个典故,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其中就有典故,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忠心耿耿的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忠言逆耳,誓死报国.懂得了这一点,才能领略到这句诗的更深沉的涵义.又如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朱雀桥都是南京秦淮河一带的地名,是东晋豪门世族居住之地.王谢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了解了这些,再加上夕阳野草,燕子归来,人事已非的烘托,我们自然就能把握到诗中寄托的兴亡之叹了。
突破语言这一关,只是给诗歌的欣赏创造了起码的条件.真正的欣赏入门,应当是对于诗篇的作者,以及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例如李煜那首脍炙人口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据说这是李煜被囚禁中所写的一首词.他当时的遭遇很悲惨,居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日夕以泪洗面".要是不了解这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在囚禁中追怀往事之作,就很容易把这首寄寓着亡国的伤痛,以及留恋富贵荣华生活的极复杂的情绪,看成是一般的怀旧伤逝之作。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是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中国的土地正在一块块地被宰割,抗日烽火已经燃起.诗人此时的心中迷漫着哀愁的情绪,但又不无激愤,他的主调是悲壮的.他没有失去对于"温柔的黎明"的信念,他为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歌唱,并宣誓即使死去也要把羽毛奉献给它.要是不了解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气氛,我们便不容易把握住流淌在诗中的爱国主义的激情,甚至会对它的悲凉情绪感到不可理解。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竭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以及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了这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丰富诗人创造的形象,才能全面理解诗。
我们之所以强调读诗时的想象作用,是因为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诗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待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于抒情.我们阅读和诗歌欣赏,主要目的不是通过诗增长知识,而是通过诗陶冶性情。
一般来说,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诗人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所以,少年朋友,在功课之余,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打开你心灵的窗户,欣赏和热爱诗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