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体票"或"错体票"的说法,在西方集邮界用语里原是没有的,只叫"印刷的废品",指印刷中印坏了的邮票.本来印坏了的邮票是应当销毁的,但有一些来不及销毁或发现过迟而漏过检查的"变体票"便流传到民间,于是"物以稀为贵",再加上邮商的哄抬,身价百倍,人们求之若鹜。
中国最早的错体票之一,据说是大龙邮票竖双连的中缝造齿.以后,又有红印花加盖邮票中的倒盖、覆盖,以及万寿九分对倒票等错体、变体票的.近代邮票中,较有名的错体票是"宫门倒",这是民国初年发行的邮票,蓝色的底图中间套印黑色的北京三座门图案,有的邮票上三座门印倒了,屋顶朝下,门洞朝上,所以叫"宫门倒".民国后期,1941年的纽约版倒印票(中心图案孙中山像印倒了)和1949年飞雁图无面值漏盖票,都是有名的错体珍品.在国民党金融混乱时期,货币贬值迅速,邮票经常加盖"改作"或"暂作"等字样,有的改了再改,叠床架屋,变化多端,造出千奇百怪的错体票。
还有为猎奇或投机牟利,而故意制造变体票的.早在清朝早期邮票发行时,由于海关和邮票设计控制在外国人手里,曾被法国人费拉尔乘机故意制造了一些变体票。
对于收集变体票问题,集邮界有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变体票的收集为邮商提供了哄抬价格、从中牟利的机会,使集邮的正当兴趣走向了邪路,不应提倡.也有人认为,对变体及其版式特征的研究,可帮助挖掘邮政史的材料,在这种"钻牛角尖"的研究中,也能培养人的观察、分析能力,从国际集邮交流来说,变体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许多人认为,即使不完全否定变体票和错体票的收集活动,但我们有责任在广大青少年中,多提倡学习知识和欣赏艺术,而不宜引导他们往变体考证的牛角尖里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