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采利乌斯是瑞典著名化学家.他一生中发现了硒、钍等化学元素,并测定了43 种元素的原子量,提出了现代原子符号,并且第一次排列了当时已经知道的元素的原子量表。
在距斯德哥尔摩西北约60 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法龙镇的地方.法龙镇是瑞典历史悠久的一个矿区.它从13 世纪起就是一座重要的铜矿,同时还有黄铁矿的开采.瑞典的一些重要的硫酸工厂,都从这里获取黄铁矿的原料。
1817年,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曾参加了一家硫酸工厂的经营.这家工厂所用的原料就是来自法龙镇的黄铁矿.工厂的老板毕尤格林先生发现,利用法龙镇的黄铁矿所得的硫磺,在制取硫酸过程中,总会在铅室的底部凝结有红色粉末状物质: 如果改用别处的硫磺为原料,在铅室的底部就没有这种现象发生.后来,毕尤格林就找了几位化学家一起去研究探讨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在铅室底部沉积的物质中,可能含有砷.毕尤格林害怕烧灼砷会造成毒害事故,因此就不再采用法龙镇出产的黄铁矿了。
贝采利乌斯以一个化学家所特有的敏感,预见到这里面一定有在科学上值得探讨的内容.于是,他放弃了正在写的一册化学教程的工作,立即转入到分析这“红色物质”的工作中来.他首先燃烧了250 千克法龙镇出产的黄铁矿,便得到了一定数量的硫磺.所沉淀的红色粉末,却只有3 克左右.他仔细地分析了这3 克物质,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仍然是硫磺.贝采利乌斯把燃烧后的灰烬收集起来,再将它用试管加热.哎呀! 这是什么味道? 一股腐败蔬菜的臭味,直冲鼻子.贝采利乌斯被呛得有点受不了,头也痛起来了.他马上打开了实验室的窗户,苦苦地思索着.在他所熟悉的物质中,哪种元素燃烧后的味道是这样的呢? 难道这正是“地球”?
贝采利乌斯在激动之余立即挥笔写信给在英国的好友——伦敦的马塞特博士.告诉对方,被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兹命名为“地球”(拉丁文愿意)的元素碲也在这里发现了.信刚刚寄出去,他却又疑惑起来了.红色粉末燃烧的气味虽与克拉普罗兹实验时发现的气味相同,但并没有分离出碲的单质来.怎么能肯定里面一定是碲呢? 于是,他开始深深地责备自己的不慎重.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找到碲单质,“以便对这种物质有一个较准确的概念”。
于是,贝采利乌斯便把铅室底部所沉积的红色粉末全部取出来,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反复实验.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比较,认为这发出臭味的果然不是碲,而是一种从未被人们所认识的新的元素.1818年2月6 日,贝采利乌斯写了一封信给马塞特博士,在信中他纠正了前次信中的错误,并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给这位英国化学家。
“能够放出一种特殊臭味的那种物质,据我审慎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它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棕色物质……是一种具有燃烧性的单质,以前无人发现过,因此我特命名为Selenium(硒).此字系由 Selene(月亮)变化而来,以表示此种物质与碲的性质相似.硒的化学性质,介于硫与碲之间;如再仔细加以比较,则与硫相近之点比碲更多些.”
自硒这个元素问世之后,很快就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上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在城市马路的十字路口,都安装有指挥车辆行驶的红绿灯.而所谓“红灯”,就是在无色成分的玻璃里加一定量的硒制成的.在一些高大建筑物如博物馆、剧场的顶端也常常安装含有硒的玻璃制着的五角星,夜间看去,它像宝石似的闪闪发光.另外,硒对光非常敏感,在充足阳光的照射下,它的导电效能要比黑暗时大1000 多倍! 科学家就利用硒对光敏感的特殊功能,制成了光敏电阻、光电管、光电池等,用在自动控制、电视等技术上.硒的半导体功能更不能忽视,用它做成的用于无线电检波和整流的硒整流器,具有耐高温、电稳定性好,轻巧,能经受超负荷等优点.硒还被应用于橡胶工业、染料工业方面。
贝采利乌斯为我们找到了一种多么重要的元素啊!
在这位化学家的一生中,除了发现月亮元素硒之外,还在他那间厨房兼“实验室”中,先后发现了硅、钍、铈、锆等4 种元素。
一个化学家,在他一生中能做出这样多的贡献,这在化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人类所做出的成就,在他的墓地建立了大理石的墓碑,并且把他在瓦浮松达的旧居重新进行修整,按原样保存下来,以供后人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