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国美术史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一、北魏佛教及石窟造像的历史
来源:文艺百科 专题:美术世界 ( 字号:   )

鲜卑族的拓跋珪在公元三八六年自称为“魏王”,建立了北魏政权,兼并山西北部的各部落,并进而攻河北省的大部和山东、河南的一部分,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公元三九八年起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自称皇帝.拓跋氏在河北山东一带掠夺的人口,被强迫迁徙到人口稀少平城附近.这些人口中间有蒋少游那样的通晓多种技艺的工艺家;同时,长期以来在河北一带已甚普遍的佛教,也开始自燕赵一带大量流传到平城,而且随着北魏政权的巩固,发挥了它的作用.明元帝拓跋嗣的时期提倡佛教,“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而来自河北的和尚法果也明确地宣称: 皇帝就是“当今如来”,和尚也应该对他致敬。

凉州(今甘肃,包括敦煌地区)自前凉(公元三○一—三七六年)张轨的时期,佛教已有较大的发展.公元三九七—四三九年占据张掖一带的匈奴人沮渠氏的北凉时期,凉州是很多有名的佛教徒聚居的地区.例如来自中亚、翻译了大量佛经的昙无忏,在麦积山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的玄高,玄高的学生玄绍长住炳灵寺,都是凉州有名的和尚.今酒泉文殊山还保存了沮渠氏时期的佛教遗迹.公元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灭凉,徙沮渠氏的宗族及吏民三万户(或作十万户)于平城,据说: “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魏书·释老志》)

太武帝拓跋焘的时期,道教徒利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取得皇帝的信任,曾采取排斥佛教——“灭法”的政策.灭法期间(公元四四六—四五二年),佛寺经像被毁,和尚被迫还俗,玄高亦被杀。

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于兴安元年(公元四五二年)十二月,下令恢复佛教.在灭法期间隐匿起来的和尚师贤和昙曜,先后担任了统领佛教事务的官职,此官职先名“道人统”,由师贤任之.师贤死后(公元四六○年),昙曜代之,改名为“沙门统”.师贤和昙曜都是当年来自凉州的和尚.在恢复佛教的同一年,曾按照拓跋濬的身材,雕造石佛像,据说,石像的脸上和身上的黑斑,和拓跋濬身上的黑子一样.兴光元年(公元四五四年),又下令在五级大寺,为拓跋珪以来的五个皇帝铸造了五尊硕大的释迦立像,都是高丈六,用了赤金(铜)二万五千斤.这些举动都说明北魏流行的思想是帝王即释迦,佛教和政治在当时是密切结合的。

昙曜作了沙门统(公元四六○年)以后,为佛寺取得剥削农民的权利,向皇帝索取了一部分户口为“僧祇户”(每年纳谷六十斛)及“浮图户”(为佛寺服役并从事生产劳动);翻译了一部分佛经;而他在佛教活动中最大的工作是主持开造了世界驰名的、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云冈石窟。

文成帝拓跋濬的父亲(拓跋晃)和儿子(献文帝拓跋弘)都信仰佛教,与僧人有交谊来往,并大修“功德”.他的儿子诞生的一年(皇兴元年,公元四六七年)拓跋弘在平城修建了永宁寺,其中构七级浮图(七层的佛塔),高三百尺,据说: “基架宽敞,为天下第一.”又在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不久(公元四六九年前后),又构三级十丈高的石浮图,上下都是用石块按照木构建筑修成的.他在公元四七一年让位给他的儿子孝文帝拓跋宏,自己就以皇帝的父亲的地位成为积极提倡佛教的虔诚的信徒.因而,在他的影响下,北魏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大大地发展起来。

孝文帝拓跋宏重视佛教的传播和教义的探讨,他曾在云冈继续修筑石窟.同时他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到洛阳(公元四九三年).洛阳自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在长安传道、译经的时候(公元四○一—四一三年)起佛教已盛行,公元五世纪末到六世纪初,作为北魏的都城,乃成为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不仅聚集了一些精通佛教的有学问的和尚,并且在洛阳龙门,仿照云冈,修建了大规模的石窟.龙门石窟的修建工作,在此后五十年中一直在继续.北魏的皇室,孝文帝的冯皇后,宣武帝拓跋恪,他的皇后胡氏(史书常称为胡灵太后),以及一些贵族,都是狂热的佛教信徒.他们为了死后赎罪并修来世,在这种信念下,佛寺、佛塔的修筑,佛像的雕造,在洛阳以及其他各地,都兴起了一个高潮。

宣武帝拓跋恪在恒农荆山造珉玉丈六像,并于永平三年(公元五一○年)迎置于洛水傍的报德寺.又在洛阳建立瑶光、景明、永明诸寺.瑶光寺有五层浮图,离地五十丈,寺中有尼姑住的房屋五百余间.景明寺和永明寺都有房千余间.景明寺曾被描写为“复殿重房,交疏对雷.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兰芷,垂列堦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洛阳伽蓝记》).正光年间胡灵太后造七层浮图,离地百仞.永明寺是为外国和尚建立的,可居三千余人.熙平元年(公元五一六年),按照平城的旧式,在洛阳也增建了永宁寺,中有九级浮图,离地千尺,在百里以外就可以遥遥望见.上面有金铎一百二十,金铃五千四百枚,有风的夜晚,铃声在十余里地以外都可以听见.浮图北的佛殿,形制和皇宫的正殿“太极殿”相似,中有丈八金像一尊,中长金像十尊,绣珠像三幅,织成像五幅.因而永宁寺为历史上罕见的巨大的佛教建筑.洛阳城内的佛寺数目,到北魏末,达到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在河阴之变(公元五二八年)以后,遭到严重的破坏.武定五年(公元五四七年)杨衒之所见到的洛阳,已甚衰落,而仍有四百二十一所寺庙.杨衒之曾把他的所见写成《洛阳伽蓝记》一书。

北魏末期(约公元五○○—五四○年),以龙门石窟和洛阳永宁寺为代表的营造佛寺、佛像的风气,蔓延到其他各地,则出现了三万多佛寺,二百万僧尼的畸形现象。

石窟造像的修建,在北魏末期在各地普遍出现,其中有名而且比较重要的,有: 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辽宁义县万佛峡,河南巩县石窟寺,等等.造像碑及单躯的石造像也很多。

公元五四○年前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佛寺、石窟、造像等仍在不断继续建造.特别是在北齐夺取了东魏政权以后,在河北响堂山和山西太原天龙山的大规模的石窟修建又恢复起来了.北齐时代开凿的若干石窟都成为隋代石窟的先驱.北周夺得西魏政权,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听取儒、道、佛的三方争辩以后,严格地制止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并制止了大规模修建寺庙.公元五七四—五七七年数年之间,佛教曾受到暂时遏止.麦积山曾保存了北周时期的一些佛教遗迹。

下页:二、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