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印度传来的宗教,佛教美术最早也发生域外,所以就有了佛教美术的传入中国,影响中国美术的发展的问题。
佛教美术在印度,最早出现于阿育王时代(公元前三世纪).阿旃陀石窟的壁画也是在公元前后开始的.其题材内容多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佛的一生事迹)故事.佛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公元一世纪末的印度西北犍陀罗地方(今巴基斯坦北夏华一带).犍陀罗曾一度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王的统治之下,因而流行着希腊人的艺术.原在中国西北部的大月氏族,因被匈奴族所迫,在西汉时代逐渐转移,最后迁移到中亚的阿姆河以南地区,建立了贵霜王朝.公元一世纪末,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提倡佛教,这时也就产生了所谓“犍陀罗派”的佛像雕塑和绘画.西欧资产阶级学者当最初在犍陀罗地方发现了这种风格圆熟的古代大月氏人的艺术品以后,就断定犍陀罗艺术是希腊艺术的支流,而且是亚洲各地佛教艺术的始祖.但逐渐增多起来的考古发现,日益证明这个论断是过早的.大月氏人的美术在风格上和时代划分上,就不是单一的,而各地的佛教美术也都有自己的浓厚的特色.亚洲各地佛教美术流传有其一定的复杂性的。
犍陀罗的佛教美术是和中国的佛教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的.例如早期的镀金铜像的面型,眼和口髭的形式,以及服装的样式都有渊源于犍陀罗式佛像的痕迹.和中国佛教美术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系的另一佛教艺术学派是印度的笈多王朝(约公元三二○—六五○年)的雕刻和绘画.笈多王朝的佛教艺术有两种式样: 摩菟罗地方的和摩揭陀地方的,而分别称为摩菟罗式和摩揭陀式.若与中国古代雕塑加以比较,可见摩菟罗式与北魏时期的造像共同点较多,摩揭陀式则与北齐、隋唐时代的造像更为接近.关于佛教艺术各种流派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还需要根据更丰富的材料才可能获得更具体、更明确的正确认识.这里我们将不作详细的叙述。
我国新疆一带也曾发现时代较早的绘画遗迹.楼兰地方的古代寺院护墙板上,画着大眼睛的,有翼的儿童,被认为可能是公元五世纪的作品,绘画风格可以肯定与中亚或印度画风有关,但时代尚值得研究.库车拜城一带(古代为龟兹国)也有七处古代的洞窟寺院,当地人称之为“明屋”(即“千佛洞”之意),其中数量最大的是克孜尔地方二百三十五个洞窟.克孜尔的一部分早期洞窟是南北朝时代的,但大部分可能是唐代的.龟兹国在汉、唐时代是天山以南的大国和重要的传播佛教的中心,政治、文化和美术上受中原、印度和中亚的影响,而具有自己的特点.新疆其他各地,如焉耆、和阗和吐鲁番也都有佛教美术遗迹发现.其中最多是唐代的.很少有南北朝的作品遗存.而且有明显的中国画风(在第四章再作具体的介绍)。
新疆各地的地方美术对于佛教美术在中国的传布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