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字魅力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汉字的形体演变
来源:中学生百科书库 类别:

汉字的历史,从早期零散的原始字算起,大约已有五六千年.从能够比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五个历史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是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旧址,也叫殷墟)的一种用金属刀子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占卜的文字,也叫"甲骨刻辞"或"卜辞",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汉字.它的字形特点是图画的意味非常浓厚,有些字看上去像比较抽象的图画.由于甲骨文字是我国早期的古老文字,所以它的文字还没有完全定型,具体表现在: (1)繁简无定.在甲骨文里,常有一个字有几十个形体的.如"羊"字就有四十多个繁简不同的异体.(2)造字方法无定.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比较原始,又很灵活,例如"牢"字,有"牢"、" "两种写法,像牛羊圈在圈里,只要把在圈里豢养家畜的特点表示出来就行了,不管里头是牛还是羊.(3)方向和部位不定.同一个字,甲骨文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倒写,结构比较自由.如"卜"字.合体字的方向和部位同样无定,如"明"字.(4)行款无定.甲骨文里,大字和小字并列,每字不限于一个统一的面积,形体繁的,占的面积大,字形简的,占的面积就小.甲骨文书写以行为原则,但并不严格,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书写的都有,行款尚未完全定型。

金文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是殷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古人称铜为金,因此叫作金文.也叫作"钟鼎文字",这是因为钟是乐器、鼎是烹饪器,都是常见的用器,因而就用钟鼎来代表一般铜器,以前也有把金文叫作"钟鼎款识"的,"款"是刻,"识"是记,合起来就是"款识".金文在形体上跟甲骨文非常接近,但比甲骨文整齐匀称,形体渐趋划一,结构渐趋齐整,笔画一般比甲骨文粗肥、圆转,异体字仍然较多。

篆书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大篆也称"籀文",这种文字是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秦国的文字,本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创新的一种字体,也就是《史籀篇》上的文字.现存的石鼓文就是这种字体的代表.大篆和金文相近,但有所变更,字体多重迭,结构渐趋整齐,笔画更加线条化.小篆是秦并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定字体.具体做法是: 先参照当时各地流行的简体字,把大篆加以简化而成小篆,然后以小篆作为标准.废除了那些与秦文不合的异体字.从而统一了全国的字体,小篆去掉了大篆中繁杂重复、迭床架屋的部分,不仅简化了汉字,而且还淘汰了不少异体字,对汉字的定型化、规范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小篆用圆转匀称的线条来转写古文字的曲线,粗细一致,形体整齐,不但转化了古文的形体,并且确立了汉字的符号性,把汉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起初只是小篆的快写,是当时老百姓手头上写的民间手头字体.小篆固然比它以前的字体简易些,但它那粗细一样、圆转弯曲的长线条,并不实用.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政务繁忙,官府里经办普通文书的小官吏们应急求快,便采用民间的手头字体,把小篆简化,于是产生了隶书.早期的隶书称为秦隶,跟篆书非常接近,实际上就是写得潦草一些的小篆.隶书因为书写方便,到了汉代,一种新的、更简单、更容易写的汉隶代替了秦隶,从此,隶书就代替了篆书,成为一种正式的字体.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把小篆圆转匀称的线条改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字体结构由长方变为扁平,从而使字形平直方正,同时又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这可以说是汉字一次重要的简化,从此方块汉字完全失去了象形意味.从小篆到隶书的变革,叫做"隶变",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使汉字的发展走上了点画化、符号化的道路。

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是东汉末年开始通行的字体,一直通行到现在,已经有1800 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形体是直接由汉隶演变而来.至此,汉字字形基本定型,并一直沿用至今.汉代还出现了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始于东汉章帝,是一种草率的隶书.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的,字与字之间笔画可以相连,这种字体从东汉末年一直流传到现在,一般所说的草书,便是以今草为代表.到了唐代,今草又发展成为狂草,狂草是一种字与字笔画相连的非常潦草的字体,它的优点是书写快速,但又难以辨认,没什么实用价值.魏晋时代又产生了以楷书为基础,又吸收了草书一些笔法的字体,叫"行书".行书不如楷书那要工整,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容易辨认,书写便利,普遍为人们所采用,所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下页: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