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气候天气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来源:中学生百科书库 类别:

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人类就开始影响气候.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影响气候的规模和深度也不断发展。

在人类历史初期,人类还完全是气候的奴隶,人类活动完全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只能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热带森林中.大约在进入石器时代之前,人类还处在自生自灭状态.进入石器时代以后,人类掌握了火,才开始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这个痛苦的过程,至少经历了一百多万年。

以后,人类开始对周围的气候实行局部地有限地改造,衣着和房屋就是一个标志.往后,人们在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中,也开始局部地改变着气候.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但能在各种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采取措施,取得人类适应的气候;而且能够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局部范围内改造气候.人工控制天气也在发展着.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能力的增长,人类主动规划环境,改造气候,把气候环境引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已构成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历史事实来看,人类有对气候有目的地主动积极地改造的方面,也有盲目地消极被动地使气候恶化的方面。

运用衣着、房屋改造气候,是人类为了适应气候条件,而建立适合自己生存与生活环境的一种技术行为.共同的特点是: 在大气候的背景条件下,建立起一种适合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人工小气候环境,从而达到保温、御寒、防风的目的.不同点在于衣着是包装人体的气候壳,能够随着人体移动;能够随着天气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的厚度和层次;能够随着经济水平的差异使用不同的衣着材料,从而控制并调节小气候;房屋则不能移动;不能随意增减厚度和层次;不能随意变更建筑材料.房屋是固定的,只能依靠门窗局部调节,材料的选用,建筑结构和形式的设计,平面布局的安排,都是为了适应气候环境的一种优化选择。

改变地球表面形态,如植树造林、灌溉农田、干化沼泽、建造水库,也能够改变局部气候环境.植树造林可以挡风挡沙,保持土壤水分,改变空气温度和湿度.建造水库和进行灌溉虽然并不是直接为了改造气候,但是却起到减小气温年、日较差,提高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增加湿度和降水量的作用。

从消极方面看,人类了取得自身的利益,盲目垦荒、刀耕火种、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气候恶化.因为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它对地面水分和热量的保存、交换都有很大作用.据估计,500 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亿立方米的水库.在干旱地区的护田林带,能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 毫米.这就是人们呼吁保护森林的气候意义。

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还表现在工业污染物的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水汽(H2O),及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谷称氟利昂(CFCL3.),对地面气候都有温室效应;所以人们称之为温室气体.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整个地球气温升高.自从产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约25%,甲烷上升160%,一氧化二氮上升8%,氟利昂以前根本就没有过.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可以长期停留,使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根据气候学家们分析,由于温室气体的作用,到 21 世纪,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5~4.5℃.地球增暖的结果,随之而来的将是海洋变暖,南极大陆和格林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由于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正好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我国的所有海滨地带,都在遭受灾害的范围内,主要受灾地区可能是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21 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后怎么办呢? 已经引起各国政俯和人民的关注。

下页: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