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农业进程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奴隶制农业的发展
来源:学生百科图书 类别: ( 字号:   )

锄耕,虽然在氏族公社后期就产生了,但就本质上来讲,它实在就是和奴隶制度联在一起的.如上文所说,奴隶制度正是在锄耕的推动下才产生的.或者也可以说,是锄耕创造了与它自己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总而言之,锄耕是奴隶制农业的技术基础,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起初人们进行锄耕,使用的就是非常简陋的石器工具.这是锄耕农业尚不成熟时期的情况.以后,随着锄耕农业的发展,那些石器工具越来越显得笨重鄙陋,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新的一轮工具改革又开始了.人们找到一种天然铜块,试着加工成锄、刀之类,倒是轻巧省力多了,但可惜铜块质地太软,仍然不能符合人们的需要.以后几经曲折,反复试验,人们终于找到一种用铜和锡冶炼青铜的好办法.用这种青铜制成农具,既轻巧,又坚硬,劳动起来效率大大提高了,于是很快就在生产上普遍应用开了.这一点无论在古代埃及、西亚还是在古代中国都是基本一样的.据考古学家们推断,两河流域和埃及大约于公元前三千年以后至公元前两千年这段时间进入青铜时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我国进入青铜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1 世纪开始的夏朝,到商朝时代达到极盛,周朝以后青铜器逐渐消失.大体上青铜时代都是与奴隶制时代相始终的。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过去人们根据考古发现,认为奴隶制时代仍然是木石工具为主,青铜器主要用于打仗,一般不用于制造农具.1985年我国农史专家陈振中在《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的特点》,对上述流行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据他的看法,虽然考古出土的青铜农具遗物比较少,但不能否认奴隶制时代曾大量普遍使用青铜农具的事实,因为较之石器工具,青铜农具不易遗留下来.他具体设想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在10 亩森林上伐木垦田,假定每亩10 棵树,共100 棵.同时用1 把石斧和1 把铜斧砍.石斧每砍1 棵树,就坏1 件,1年中砍10 棵,垦田1 亩,10 把石斧都遗留在现场.与此同时,青铜斧砍了90 棵,垦田9 亩,仍然完好无损,现场没有留下痕迹.假设如此进行3年,青铜斧才磨损废弃.又改铸新青铜器,仍然还是没有遗物留下.而同期用石斧砍树30 棵,垦地3 亩,现场遗留下石斧30 把.如果仅从遗物判断,就很容易为假象迷惑,轻易得了只用石斧工具而不用青铜工具的结论.而实际上3年共垦地30 亩,其中27 亩是用青铜斧开垦的.这里虽然只是个设想,但是设想得很有道理,不由我们不信.此外,陈先生还提出,由于古今农具的外形不大相同,一些当时用农具的青铜器很可能被人们误认作其他器物,这也是需要考虑的,总之,根据陈先生的意见,奴隶制时代曾普遍大量使用青铜器。

在锄耕阶段,农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水利和水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庄稼没水活不了,所以要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开荒,并挖渠引水灌溉,然而这同时就有了洪水淹没的危险,人们必须小心防备.古代埃及人结合天文观察、掌握了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每当洪水将要来临的时候,就抓紧将庄稼收割完毕,举家迁往地势较高的地方;待洪水退走以后,再回到原来的农田从事耕作.我国古代传说大禹治水13年,过家门而不入,也是当时农业水利现实的反映.到奴隶社会末封建社会初期,也即锄耕向犁耕过渡时期,我国的水利技术已相当发达了.修建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如著名的郑国渠,长达300 多里.说起来十分有趣,当时位于现在陕西省一带的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使它东方的邻国韩国日益不安,担心受到秦国的侵略.也不知是谁出了个馊主意,让韩国派了一个水利专家叫郑国的,去秦国劝说秦人修渠,好使秦人忙于修渠而不去攻打韩国.这件事后来被秦国发觉了,要杀郑国,郑国说虽然是那样一回事,但渠修好以后,对泰国也很有利呀! 于是还是让郑国将渠修好了,就命之曰"郑国渠".至于韩国最后还是让秦国消灭了,这就不多说了.除了修大型水利工程外,相应地还配套修建了纵横密布的农田灌溉网,由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引水渠、排水沟组成,将农田分成一块一块的,形如"井"字,即所谓"井田".关于井田制,现在人们争论很多,其实井田最初就是一种农田水利设施。

至于施肥,在锄耕阶段仍然无此必要.因为当时人们刚从山地迁到平川地带不久,有大量肥沃的荒地可以开垦.一块土地衰竭了,换一块土地来耕种,那是很方便的.这时候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放着旁边肥沃的荒地不去开垦,却死守着自己那块经过几年耕作,地力已经消耗殆尽的土地不放,千方百计要通过施肥保持它的肥力,岂不是十分可笑? 这就好比一个人从小受到教育,绝不偷拿别人家任何东西,这是对的.但是当他出门远行的时候,却宁肯忍饥挨饿,也不敢去摘野外树上的野果子吃,岂不是太迂腐了吗? 从文献记载来看,欧洲中世纪时各国盛行一种三圃制,就是将土地分为三部分,每年只种其中的一部分,其他两部分休闲,依次轮流,通过这个办法来保持地力.欧洲中世纪,已是封建社会,尚且如此,可见在更早的奴隶制锄耕农业阶级就更不需要什么施肥措施了.另外从当时的几个文明古国,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情况来看,锄耕农业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冲积平原上,有河水从上游携带大量的泥沙下来灌溉农田,岂不是一种很好的肥料? 哪里还用得着专门的人工施肥措施! 所以,从本质上,一般地讲,在奴隶制锄耕阶段是不需要施肥的,也无施肥措施。

下页:农业与其他行业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